芝亭 發達集團營運長
來源:房產   發佈於 2015-08-06 13:36

多聽多看不吃虧 買房前必知的7件事

【文/住展雜誌】買房子的人形形色色,每個人需求和疑問都不一樣。但無論您是哪一種購屋者,有七件事在買房子前一定要先弄懂,多花一小時看得明明白白,才不會吃一生虧……
要買房子的人有福了!您知道時下購屋族內心中,七個最重要的疑問是什麼?而答案又是什麼呢?別著急,我們現在就要一一說給您聽,讓您買房不必走冤枉路;看完文章、掌握「眉角」後,相信您很快會變成買房行家。好房子,一買就上手!
第一問在出價之前先查實價登錄?
大多數民眾買房子最在意的東西,就是「價格」;不管房市條件怎樣,只要價格對了,就會有人買單。然而,買房前出價要出多少?成交價又是多少最合理?這確實是個大哉問。
內政部實價登錄網開放查詢後,購屋族有了實際成交價的參考資料,現已成為買房出價的重要依據。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如果買中古屋,大多能參考實際登錄網出價;如果是買新成屋或預售屋,則實際登錄網資料幾乎不具參考意義。」
這是因為實價登錄所揭露的資訊,與實際成交時間有時間上的落差。中古屋時間落差較短,快則三十幾天,慢則要七十天左右,所以還有參考價值。倘若是新成屋,情況就截然不同。
由於許多新成屋建案在預售時就開始賣,但預售階段並毋須登錄,而是等到代銷結案或成屋交屋後才有登錄的必要。也就是說,我們在實價登錄網所看到的新成屋成交價,可能是預售時的價格。
舉例來說,內湖區某預售屋案在民國一百年開始銷售,成交價每坪六十萬,一○一初建案基地動工,工期約三年,終於在今年一月完工;完工之後,房屋始能辦理交屋過戶,過戶後三十日內要登錄成交資訊,登錄後再經官方審查程序,最後大約會在三到四月之間在實價登錄網揭露。
此時揭露的價格,其實是四年前預售時的成交價,但四年來房價年年上漲,四年前價格已毫無參考意義。如果購屋族拿四年前價格,想買到現在新建案的房子,當然是什麼都買不到。
另一種狀況是,預售屋建案原就不需要登錄成交資訊,但有少數正在銷售中的預售屋建案,會主動登錄成交資訊,並於實價登錄網上揭露。面對這種狀況,購屋族更應警覺,思考主動登錄成交資訊的預售屋案,是否有「選擇登錄最高成交價戶別」的嫌疑。
預售屋建案業者選擇性登錄,目的是為了先登錄高價戶、隱瞞低價戶,來拉抬其他客戶出價。因此,如果想買預售屋或新成屋的民眾,與其參考實價登錄網,不如參考《住展雜誌》內「購屋漫遊」單元,該單元羅列每筆建案的預估行情,還更具可信度。
第二問雨遮不計價咁真的有影?
「雨遮算實坪價」,這點在台灣房市行之有年,卻也遭受詬病。雖然民國一百年五月一日起,「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中新訂實施「附屬建物屋簷及雨遮可登記不計價」政策,但實際上大多數建案規避法規,雨遮照樣計價賣。
於是,有的建商為了爭取購屋族認同,打出「雨遮不計價」口號。大多數標榜雨遮不計價的業者,都能遵守誠信,但少數業者卻玩起移花接木大法,把原為附屬建物的雨遮灌到共有部份(即公設中,大多是灌到小公內),購屋族還是得乖乖掏錢買雨遮。
所以在購買雨遮不計價的建案時,應仔細計算主建物、附屬建物、車位與共有部份的詳細坪數,才能暸解雨遮到底有沒有計價,也才不會吃悶虧。
第三問房仲降價區果然比較便宜?
現在房市交易較不熱絡,有些房仲業者推出「降價專區」,降價成數越玩越大,從九折、八折,一路殺到七折以上的都有。在一籮筐降價物件的背後,真的代表房價「殺很大」嗎?恐怕並不盡然。
在實務上,賣方把房子交給仲介人員賣,會簽立「不動產委託銷售契約書」,委託銷售契約又可分為專任約、一般約;無論哪一種,賣方通常只會在契約書的「委託銷售價格」中,明訂委託銷售的房子要賣多少錢,也就是所謂的「底價」。
仲介把該物件拿到市場上賣,會另外開一個比底價高的價格,俗稱「開價」。在一般狀況下,開價多由仲介人員衡量訂定,大多數賣方只會要求房子起碼要賣到底價以上、或者實拿金額多少,並不會強硬干涉房仲開價多寡。
由此看來,委託房仲刊登銷售的物件,開價大部份是房仲說了算,所以「降價專區」裡開價降幾成意義並不大,因為該物件原本價格可能開高高,再往下打個折扣,這種促銷手法只為了讓購屋族有「撿便宜」的錯覺,其實成交底價不一定會調降。
第四問代銷不降價難道資本雄厚?
購屋族到建案接待中心想買房子,有時房子買不成還惹來一肚子氣;生氣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價格談不下來」。
住展雜誌每月所收到的讀者回函中,不乏有購屋族在心得中寫道:「大家都說房價在跌了,銷售小姐報的價格卻很硬,殺都殺不下來」、「我出的價格明明很高了,但銷售人員還一直說沒辦法賣,要我再加價,感覺不是很好!」
事實上,這當中誤會可大了。扣除建商自建自售的建案外,在建案接待中心的銷售人員其實是「代銷」;代銷和房仲性質很類似,同屬於不動產經紀業,只不過房仲多接受中古屋委託銷售,而代銷主要是銷售新成屋和預售屋。
銷售獎金是代銷人員主要收入之一,唯有房子賣得掉、賣得多,獎金才會變多;反之,房子賣不出去,就只有喝西北風的份。
然而,代銷是接受業主委託銷售房子,房子的成交價必須大於或等於業主的底價才能賣;若是低於底價,就必須看業主願不願意放行,代銷並無決定的權力。
房市熱絡時,代銷要買方加價,或許是為了賺超價,但現在房市交易平淡,代銷業從業人員無不希望能多賣幾間房子,如果購屋族出的價格接近業主的底價,代銷應會樂於接受。如果在這個時機點,您出的價格無法被代銷接受,那就是真的低於底價太多。
所以,別再誤會代銷開的價格很難殺了,因為現在為了求生存,代銷甚至比購屋族更希望房價降價呢!
第五問權狀沒公設公寓都是實坪?
現在大樓社區公設比動輒百分之三十以上,部份購屋者遂捨大樓,轉買號稱都是「實坪」的老公寓,以增加實際使用面積。但不說您不知道,號稱低公設、零公設的老公寓,公設比遠比預期中來的高。
老公寓權狀上,之所以沒有公設的原因,與我國法令發展制定有關。民國七十六年六月以前落成的房屋,公設坪數都可以合併入主建物中,且平面圖不會特別標示公設,所以當時權狀大多只列主建物坪數。
從七十六年六月到八十三年十月,因法令更張,公設與室內坪數需分別標示,但公設仍然合併在主建物當中。直到八十三年十月以後,公設才需獨項登記。久而久之,民眾誤以為老公寓權狀上的主建物坪數都是室內實坪,原來是錯誤觀念。
一般而言,老公寓最主要公設是樓梯和梯間,公設比大約從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左右。少數有地下室、室外平面停車空間、社區道路等設施的老公寓,其公設比可能會拉高到百分之十五、甚至百分之二十以上。
高公設比老公寓不易被查覺室內坪數少的原因,一部份是購屋者掉以輕心,一部份則是老公寓違建司空見慣,前後陽台外推增加使用空間,部份彌補因公設損失的坪數。老公寓的公設比不僅讓購屋者的錢花得不明不白,違建所衍生的問題更可能引來官方拆除,購買前不可不慎。
第六問建商品牌好房子品質就好?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但就買房子來說,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外行人,因為大部份購屋者並不懂營造、建築結構,根本分不出來哪棟房子蓋得好、哪棟不牢靠。
分不出來,沒關係,現在蔚為風行的「懶人區分法」,就是看建商;有口碑、聲譽佳的建商,往往讓購屋者住得安心、買得放心、錢也花得甘心。因為市場對建築品質的要求,品牌建商順勢崛起,更有些購屋者只挑特定建商的房子買,其餘免談。
但您可曾想過,這一切的背後可能大有玄機嗎?因為在全國大大小小的建商中,不是每家建商都有自己的營造廠,蓋房子的事只能外包給他家營造廠施作,自己則負責土地開發、建築規劃與品牌經營的部份罷了。
這種形式其實不只存在建築業,在各行各業都有類似模式。譬如說,麥當勞餐點附送的蕃茄醬、胡椒鹽,都是委外代工生產,但都印上麥當勞標籤。這種品牌和代工工廠分屬不同公司的經營模式相當盛行,從飲料到衛生紙都可找到蹤跡。
只不過建築業和其他批量生產性產業仍稍有不同,建商如果沒有長年固定合作的營造商,那麼每一個建案所承攬的營造商就不一樣,品質就有所差異;第一個建案蓋得好,不見得第二個建案也蓋得優質。
第七問預售沒實品 建商落跑怎辦?
今年以來,陸續傳出如台中、新北市等數個建商經營不善,財務出現困難,使得預售屋興建出現變數,讓購屋者心生「預售屋較沒保障」的念頭。
別擔心,內政部早已實施「預售屋履約保證」機制,提供購買預售屋的民眾極大保障。但重點是,要選到對的履約保證方式,才能真正避免建商倒閉或惡意落跑的風險。
我國預售屋履約保證機制共有五種方式,分別為「不動產開發信託」、「價金返還保證」、「價金信託」、「同業連帶擔保」、「公會連帶保證」等;其中,對買方最有保障的,莫過於「價金返還保證」,如果建商倒閉或未如期交屋,承辦的銀行會全數退回買方先前繳交的款項。
「不動產開發信託」的保障力也頗高,因為建商在興建前需把土地與資金交付銀行信託專戶,若興建中途不幸倒閉,銀行會把土地與資金委託其他家廠商續建,買方仍有新房子可住。
較需注意的是「同業連帶擔保」,若有不肖廠商負責人、或以人頭開立兩家不同公司,作連帶擔保後,兩家公司一起倒閉,那麼後續恐會求償無門。
買房有三忌您犯了幾忌?
有句話說買房子有三忌,「忌奢、忌傻、忌猶豫」。忌奢,是說沒金錢觀念,不知妥善作理財規劃,即使買到房子也難保住;忌傻,是指花大錢買房前不作功課,被別人騙得團團轉而不自知;忌猶豫,是指買房不果斷,拖拖拉拉,越等房價越貴,原想省點錢,最後卻花更多錢。
奢侈和猶豫性格是個人本性,或許難以改變,但我們卻可以透過勤作功課,提升自我能力來根除犯傻,為買房子再往前邁進一大步!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