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竟空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房產
發佈於 2016-07-06 15:06
內湖塞不停 議員批:容積灌爆
記者張立勳/台北報導
內湖塞車問題令人詬病,北市議員周柏雅昨指出,主因就是市府縱容建商花小錢購買道路用地,再把換取到的容積灌到最好賣的內湖蓋房,他抨擊市府聯手建商從無生有,無視都市實際容受力,斷送內湖未來發展;對此,北市都發局表示,已建立容積銀行制度管理。
內湖最塞車路段為堤頂大道、環東大道、市民大道等路段。(圖/翻攝自Google Map)
內政部1999年為公共設施保留地涉及數十兆徵收費用,容積轉移制度讓建商可以幫政府認購公設地,換取他處建築基地開發,賺取更多利益。
周柏雅說,過去容積移轉是為了使古蹟永續發展的手段,現在卻變成建商最佳賺錢利器,內湖近年來接受一堆容積,連監察院都發現問題,但市府卻沒有管控。
周柏雅調閱市府資料指出,2013年與2014年北市容積移轉案例有高達68%是道路用地,古蹟基地申請容積移轉僅25%,也就是說,建商換取容積的原基地,有75%都來自原本沒有任何容積存在的基地。
根據監察院審計部決算審核報告,周柏雅說,2013年、2014年內湖僅送出149平方公尺的容積,卻接受全市其他地方超過2萬7000平方公尺容積,這2年北市因容積移轉增加的11萬餘平方公尺,就有2成3是移到內湖。
周柏雅批評,市府無視容受力,繼續讓內湖進入更多容積,去年與今年全市仍有四分之一容積量灌入內湖,難怪內湖依舊塞車塞個不停。
都發局副局長張剛維回應,內湖屬較新的開發區,前年起市府發現問題後建立容積銀行制度,透過建商繳代金方式,讓容積制度更合理,此外,內湖都市計畫30年前已定案,多數都開發完成,要產生結構性改變有困難,未來只能在通盤檢討時,加強大眾運輸和土地利用降低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