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yko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8-01-27 21:22
為什麼日本的米飯比中國米好吃
大米要好吃,主要是蛋白含量要低,還有支鏈澱粉含量要高,這樣米的彈性好口感就好。同時芳香物質含量要高,聞起來誘人。
日本米在科研上的積累要強於中國米。
首先日本農業現代化比中國早太多,兩邊的發展水平一直差距很大,國內勉強追上發展勢頭才不到一代人的時間,但是積累照人家就差著整整100年的時間(粗略得算1873-1973其實是一百多年)。
傳統育種,5-7年出成果,還不一定能過審,100年意味著差20代的基因庫。分子育種,美日能做,國內現在充其量算“分子輔助育種”,跟人家的差距又在拉大。
大學時候我們主管科研的副院長經常講他在早稻田(大學名就叫“早稻田大學”)讀博的故事。當時文革剛結束,跟日本的外交關係指導原則叫“一衣帶水”,國內各個學科大牛們學日語的很多。
我們院長當時就是學了日語拿過獎保送去留日。他導師問他想修啥方向,我們院長鼓了半天勇氣,說想做一個水稻生理學,把這種植物從發芽開始,每一片葉子,每一條根的生理作用都搞清楚。當時他講得很悲壯,說哪怕我這一生都搭進去,研究到眼瞎背駝,也要為祖國為人類擔起這個重任。
當時日本教授也很感動,領他去了圖書館。然後指著一本幾十年前出的日語工具書說好吧王桑,那你的第二心愿是什麼?
事實上作為吃米的民族,日本對水稻的的近代化農業研究從明治時代就開始了,那時候中國人還在爭論要不要扒鐵路救風水。後來中國幾十年戰亂,日本的農業科研一直都沒停過,兩邊的差距天壤之別。
鬼子對稻米的痴迷程度可能中國人很難理解,水稻對他們來說不只是一種主食而已,更像是一種傳統文化和經濟系統。這個安利一個遊戲mod,《邊緣世界》的Zipangu pack,裡邊很直觀詳盡的體現了日本古代對水稻各個部分的深加工,包括米糠,穀殼,秸稈等部分各種匪夷所思的用途。
至於說東北大米,東北在近代之前主食不是大米。當時山東河北熱河移民的主食都不是稻米,也沒有種植技術和適合的品種,當時適合東北的積溫和生長期的作物是高粱。
在日本滿鐵農事實驗所和偽滿洲國大陸科學院培育出適合東北的稻米品種之後,大米才變成東北人的主食。
(連黑龍江五個積溫帶都沒聽過的就別再來跟我撕了,頭疼,原始的朝鮮稻到北邊根本沒法結穗,黑龍江產區最早的水稻是朝鮮稻農種植的日本1873年培育的北海道“赤毛”稻。)
還有後來的東北農業科研,包括東北農大,長春水稻所等等前身都是日滿時候留下的底子。東北農業大學建校時間是1948年,甚至早於建中共國。
現今東北品質最好的的五常稻花香米,其品種來源都可以上溯到日滿時期,包括“陸羽123”,“龜尾”,“農林1號”和“農林22號”,“下北”,“石狩白毛”、“膽振早生”和“早生坊主”等等。這不是我編的,有興趣可以去國家水稻數據中心網站,上溯親本,很有意思的。
至於日本本土的農業科研,也根本就沒停幾年,甚至還因禍得福了。因為朝鮮戰爭的後勤需要,1951年美國將國內幾乎全部的農業科學家派往日本,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將日本的農業生產徹底翻新,當年的糧食產量就達到了戰前產量峰值的111%。這種不計工本的美式投入給日本農業帶來的是脫胎換骨式的騰飛,以至於從此將日本從滿目瘡痍的戰爭廢墟直接拉進了農業科學的第一梯隊。
(日本人自己形容朝鮮戰爭的影響說是“天佑神助,起死回生”。關鍵詞“朝鮮特需”)
接下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中國農業在經歷各種深翻地之類的惡搞時,日本越來越富裕,大量的資金投入到農業科研領域。時至今日,國內實驗室仍然離了日本製造都沒法運轉。
還有鬼子農業從業人員的收入高,所以教育程度和技術水平比國內稻農高太多,不光能嚴格做到定量種植,很多都能與農業科研機構做到實時反饋。
所以,回答題目,日本米是否比中國米好吃?各人口味。但是算上中國南方的秈米,日本米的平均品質更高。
為什麼感覺日本的米飯好吃?因為日本農產品的整體水平高,產業標準化程度高,品質穩定,產品附加值高,口味競爭激烈。國產米個別優質產品質量超過日本產品,但是依賴個別優質產地。育種方向整體上還是在追求產量第一,“吃飽”第一。
我們還沒開始考慮“吃好”的問題。
以上。
@hiromoto00:無恥,我在生物教科書上發現一段話非常奇怪,裡面説明發現歴史時,只寫“科學家發現”,但這本書都是非常詳細地寫出西方科學家的名字國籍,就這里沒有,我就細心看了下,是説水稲的,瞬間覚得,這個科學家是日本人,去査,果然,日本人,真的被驚到,還有多少日本人的發現在中國教科書里被淡化的?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江一來源:知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