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洞人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8-14 14:57

話題》一場火燒光一年血汗錢 台泥轉型之路走到生死關

話題》一場火燒光一年血汗錢 台泥轉型之路走到生死關
圖/本報資料照片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7月14日,台泥轉投資持股78%的三元能源科技電芯廠突發火災,造成重大損失。台泥於8月13日對外揭露,此次火災將導致公司損失約110億元,幾乎等同吃掉台泥2024全年歸屬母公司淨利112.6億元的獲利成果。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直言,「這場大火不僅摧毀了一座電池廠,更對台灣的新興電池產業提出嚴峻拷問。」事件凸顯台泥在從傳統水泥業跨足新能源領域的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風險,也讓外界重新關注國內水泥業轉型之路的艱鉅與不確定性。
三元能源突遭祝融 重創台泥轉型之路
台泥13日晚間於證交所召開重大訊息說明會,針對持股78.1%的子公司三元能源科技高雄小港電芯廠7月14日發生的重大火災事故,公布初步調查結果與財務衝擊,估計將對母公司財報造成約110億元的財損,消息導致14日股價開盤即大跌8%,盤中最低一度下探至22.65元,跌幅逾8.4%,隨後收斂至5%左右,成交量也明顯放大。
根據台泥初判,三元廠火災原因為人為疏失或設備異常釀瑕疵電芯「熱失控」所導致,可能原因包括生產流程轉為人工檢測時,操作人員未完全遵循標準作業流程(SOP),導致碰撞或瑕疵未檢出,或自動化設備異常,在移轉過程中發生碰撞造成瑕疵未檢出。由於火場核心區設備尚未開挖,確切原因需等待調查單位進行最終確認。
據台泥初步評估,三元廠房、設備與存貨報廢帳面價值,加上已知拆除與修復費用共計約164億元,該資產已投保財產險,總保額為219億元,單次事件最高理賠金額為30億元。依持股比例計算,扣除預估理賠後,對台泥獲利影響初估為110億元,屬非額外現金支出,將列為2025年上半年財報重大期後事項。
面對如此財務衝擊,台泥營運總部高層,包括董事長暨總執行長張安平、總經理程耀輝及多位副總經理,自8月至年底每月減薪20%,並對相關負責人員採取懲處、減薪或撤換等措施。
台泥原先以高碳排的水泥製造為主業,但在全球減碳、能源轉型趨勢下,急需尋找低碳、高成長的新事業支柱,而電池與儲能正是能源轉型關鍵環節,特別是在電動交通與綠電併網上不可或缺,三元能源的電芯事業因此成為台泥「由高碳走向低碳」的重要落腳點,透過持有78.1%的三元能源股份,台泥得以在資本市場建立「不只是水泥廠」的新能源企業定位,然而這場火災讓台泥的轉型之路跌了一大跤。
三元能源對台泥來說到底多重要?
三元能源電池廠是台灣唯一成功打入國際高端電芯供應鏈的品牌,台泥轉投資的兩家電池公司去年合計虧損約23.67億元,其中能元科技虧損3.68億元、三元能源虧損19.99億元;今年第一季能元科技虧損已收斂至2613萬元、三元能源虧損約7億元。
台泥集團董事長張安平在火災發生前便曾表示,若不是中國電池低價競爭,去年就可能開始獲利,如今一場大火恐讓台泥電池廠投資由虧轉盈的計畫延後。
三元能源為主要供應超跑、電動重型機車與無人機等高端應用市場的電芯製造商,目前每個月出貨700萬~800萬顆電池,實際產能可達2000萬顆,仍有極大的成長空間。
火災前,三元能源已與台電簽訂兩座大型儲能電站的電池供應合約,預計2025年下半年交貨,如今,這些合約恐面臨延期甚至違約風險,台泥需緊急協調其他供應商或加速海外產線建置。
三元能源電池廠不僅牽動台泥自身,也影響整個台灣儲能產業鏈。市場傳出其上游材料供應商如中碳、長園科技已表示將調整出貨節奏;下游系統整合商如台達電、研華則擔心儲能專案進度受阻。
此外,三元能源原本計畫於2026年擴建第二座電池廠,提升年產能至3GWh,並同時進軍東南亞市場,而火災事件可能導致資金重新分配與擴建計畫延後,影響台泥國際化布局。
張安平指出,以能元和三元能源的規模能活到現在,是因為效率高,雖然材料成本全數仰賴進口,使競爭處於不利地位,價格是中國電池的1倍以上,但兩家電池廠皆已具備穩定出貨能力,且獲得多家AI業者與航空廠商的認證與訂單,包括英國的Vertical Aerospace和美國航空公司Archer Aviation旗下最新款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Midnight),皆使用小港新廠生產的21700鋰三元高鎳電池。
張安平表示,火災不僅燒毀工廠,更對台灣新興電芯產業提出嚴肅責問,同時強調,台泥將以此為契機提升管理標準,並持續深耕電芯事業,「意外發生在訂單滿檔、即將大步前行的關鍵時刻,最簡單的選擇是退出,但已經投入了龐大資源,如果中途放棄,不僅辜負團隊努力,更會影響客戶與整個產業的發展,因此台泥不會選擇放棄。」
台泥轉型布局從水泥到新能源
2017年台泥旗下16家主要子公司皆以兩岸的水泥事業為主,然而到了2024年時,台泥已晉升為致力低碳建材、資源循環與綠色能源的環境工程公司,旗下有27家主要子公司,當中涵蓋低碳水泥、綠能、儲能充電、電池、廢棄物處理等諸多領域。
張安平過去接受本報專訪時曾表示,台泥在台灣與大陸兩地的水泥事業是撐起企業團營運的二隻腳,而台泥擴大投資歐亞非三洲的低碳水泥市場,則為營運開創出第三隻腳。
不同於前三腳都與水泥產業有關,台泥在近7年來也積極投入綠色能源、儲能案場、智能電網及高功率三元鋰電池等新能源事業。張安平提到:「這些新能源事業,是台泥向未來延伸的觸角,除了帶來穩定獲利,也讓台泥累積了許多項跨領域的專利與技術,未來在減碳與能源的競爭中,可立於不敗之地。」。
張安平直言,新能源領域將會支撐台泥完成蛻變,徹底從歷史角色中脫胎換骨、是撐起一個全新台泥的第四隻腳。
台泥的全球新能源布局,包含儲能、供能、活能、創能及輸能等五大項目,其中最受外界關注的輸能一塊莫過於用在國際頂尖客戶的三元鋰電池。對此,張安平坦言,電池是一個非常累的行業,能元科技(Molicel)電池包括產線及產品都是自行設計,藉由Molicel開始轉型主攻研發高階產品市場,得以避掉一部分直接競爭者。
去年,台泥擴大與土耳其最大水泥公司OYAK的合資公司股權到6成,完全收購葡萄牙水泥公司Cimpor,合併財報後,台泥營收成長率一下子飆升4成,毛利率衝到2成,是近三年最佳。台泥佈局新重心在歐洲和土耳其,非兩岸水泥營收占比已經達到三成,成功控管不同市場的風險。台灣、大陸水泥事業、歐非低碳水泥及新能源的四足鼎立確立了台泥的營運方針。
台灣水泥業轉型衝第二曲線
綜觀國內水泥產業發展,除了台泥之外,其他家的水泥大廠也同樣感受到需要轉型的一股風潮,因為水泥市場需求雖然穩定,可讓水泥廠本業獲利平穩,但對未來成長性來說頗為不易,為此,各大水泥廠紛紛冀望以資產活化、轉投資事業等方式,為水泥廠再造新的營運成長動能。
資產活化是各大傳產公司常出現的轉型起手式,國內土地資產上看數十萬坪的台泥在今年的股東會上曾宣布活化非核心事業閒置土地是其未來營運方向之一,其他諸如環泥、信大水泥等業者也未錯過資產活化的轉型方式,將土地資產轉開發為科技園區,出租或出售都是常見的選項。
另外,低碳水泥也是國內各大水泥廠的轉型基本款,據台泥統計,土、葡低碳水泥從2024年併表以來,累計至今年1月已貢獻合併營收共595億元;亞泥亦在十多年前就開始布局低碳轉型,該公司的低碳袋裝水泥在2023年銷量達3萬噸,比2022年成長2.8倍。
水泥大廠轉投資的能源事業也為水泥廠的轉型帶來加分效果,不只有台泥投資上百億元在新創綠能、儲能及創能事業,亞泥也有轉投資嘉惠電廠二期,在2022年已上線,為營收帶來貢獻。
廢棄物的處理也是通往財富之道,台泥利用水泥窯高溫協同處理廢棄物或生活垃圾的技術,在水泥製程中降碳兼降本,可謂減廢又減碳;亞泥則積極推動廢棄物資源化與再利用,將這些廢棄物轉化為水泥製造的替代原料和燃料,總計節省8.7億元。
除了低碳水泥、再生能源、儲能、以及廢棄物資源化以外,水泥業的觸角也伸向觀光和汽車業等方向,旅宿服務事業是嘉泥近一年以來營收成長最快速的一塊,也是該公司營收的第二大來源,沖繩的飯店自有品牌「Hotel Collective」則是最新代表作;環泥轉投資持股29.86%的六和機械,一向是環泥的重要獲利來源,過去一年,因為大陸車市低迷,獲利貢獻減少。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