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0 12:21 聯合報/ 記者
林琮恩/台北即時報導
台大醫院胃肝膽科臨床教授蘇東弘分析,近5年台灣肝癌患者中,致病原因「非B非C」,而是酒精性、代謝性肝炎者愈來愈多。記者林琮恩/攝影
肝癌連續40年高居台灣癌症死亡人數前2名,在篩檢治療政策推展下,B肝、C肝
患者逐漸減少,但台大醫院胃肝膽科臨床教授蘇東弘分析,近5年台灣肝癌患者中,致病原因「非B非C」,而是酒精性、代謝性肝炎者愈來愈多,但非病毒性肝炎並無篩檢政策,「可能成為肝癌防治重大漏洞。」
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說,台灣每年新增1萬1千位新發肝癌患者,死亡人數則高達7千位,威脅國人健康,在篩檢治療政策推行下,病毒性肝炎已不是問題,肝癌防治的下一步,必須重視非病毒性肝病,尤其肥胖造成的
脂肪肝,呼籲民眾作息正常、營養均衡,保持旺盛體力,是保肝、愛肝的三大準則。
蘇東弘表示,肝癌多發生於慢性肝病患者,其中6成為B型肝炎患者,3成為C型肝炎患者,1成為酒精性肝病、代謝性脂肪肝患者,且比率正在上升;非病毒性肝炎肝癌風險比病毒性肝炎低,但非病毒性肝炎又發生肝纖維化的患者,也應視為高風險者。
「疫苗、篩檢及治療政策,30歲以下民眾幾乎沒有B肝,C肝比率亦降低,脂肪肝成為年輕族群肝癌主要風險。」蘇東弘說,根據台大醫院資料庫,院內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且女性患者比率較過去上升;另,健檢數據指出,台灣民眾約3至4成有代謝性異常脂肪肝,但多數民眾沒有病識感,臨床上可透過「FIB-4」指標判斷代謝性肝炎風險,作法是年齡、肝指數、血小板數據套入公式計算。
蘇東弘表示,若要針對高風險的酒精性、代謝性脂肪肝患者進行篩檢,建議採取「腫瘤指標加腹部超音波」的篩檢模式,先以超音波確認患者罹患代謝性脂肪肝後,再以前述FIB-4指標確認肝纖維化、肝炎風險,高風險者再抽血檢測腫瘤標記「甲型胎兒蛋白(AFP)」,即可確認患者是否罹患肝癌。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劉宗灝說,約3成肝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難以藉由手術切除腫瘤,臨床上建議採取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全身性療法;近年肝癌治療方式進展,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療法是治療趨勢之一,藉雙重藥物機轉,可望縮小腫瘤、延長患者存活時間,此治療方式已納入健保給付,符合條件患者可申請使用。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劉宗灝說,約3成肝癌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難以藉由手術切除腫瘤。記者林琮恩/攝影
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說,台灣每年新增1萬1千位新發肝癌患者,死亡人數則高達7千位,威脅國人健康。記者林琮恩/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