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媽媽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7-12-01 19:26

眼花記憶力差恐非衰老 小心是腦病變前兆

突然眼矇、平衡力及記憶力變差、便秘甚至失禁,或是患上腦部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多發性硬化症」前兆。腦神經科醫生指出,此病專襲年青人,臨床上有12、13歲少年也出現病徵,一般情況下第一至兩次病發,病徵未必會被察覺,令病情有機會因延誤治療而惡化,提醒切勿輕視一些突然出現及持續一段時間的疑似症狀。
香港《蘋果日報》報導,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助理教授劉玉麟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慢性腦神經病變,患者的腦部或脊髓中樞神經外層的傳導物質「髓鞘」會無故脫落,令神經線及其附近區域發炎及結疤,並造成硬塊,破壞腦部功能。至於髓鞘為何會脫落,現時的說法是因為免疫系統紊亂所致。
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較多為20歲至30歲年輕人,年幼至12歲的病人也有。臨床上,女性的患病人數是男性的2倍,發病年齡亦一般早5年,確切原因尚未得悉。劉稱,臨床上約40%患者最先會有腦部功能問題,例如半身麻痺、說話能力轉差、喪失部份記憶等。除了腦部外,視神經、脊椎,甚至腸臟也有機會受影響,出現如視力模糊及有色差、失去平衡力、便秘或失禁等,也有少部份人全無病徵
現時主要以磁力共振檢查診斷多發性硬化症,劉指,不少病人確診時,腦部已經出現大範圍及多處的結疤或硬塊,需要長時間的治療,提醒民眾如有一些突然出現且持續一段時間的症狀,不應掉以輕心。劉指,暫時未有較理想預防多發性硬化症的方法,但多運動、少飲酒、保持均衡營養和簡單飲食、避免過度疲勞及精神受壓等,均有助腦部健康,增加免疫系統功能。
劉稱,干擾素是控制多發性硬化症的一線藥物,能減少30%的年發率,適合發病不太頻密的病人,不過副作用多,不少病人服藥後的生活質素較以前差。學院於2014年試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在不影響病人接受西藥療程的前提下,一併接受中藥沖劑及針灸治療,效果正面,大部份病人都表示失眠、尿頻、便秘等病徵有明顯改善。(即時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