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6/02/60260.jpg)
-
林媽媽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7-11-30 22:54
智財權新南向 這兩點讓業者最困擾
東南亞國家經濟崛起,有意願前往當地開拓新市場的業者隨之增加,智慧局表示,語言限制及審查時間過久,都是業者在做智慧財產權相關布局準備時,感到困擾的問題。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副局長鮑娟表示,過去較少業者到東南亞從事經濟活動,但依目前趨勢,可預想在短時間內會增加許多計畫投入新南向的廠商,可能涉及更多技術、商標權、著作權等智慧財產權進入東南亞地區。
鮑娟表示,台商在國外遇到智財權爭議時,可透過外館向智慧局尋求協助,但比起事後尋求救濟,事先預防更為重要,因此智慧局網站特別規劃東南亞IP專區,並在28日舉辦東南亞智慧財產研討會。
這次活動,菲律賓智慧局副局長、越南智慧局專利一組組長、馬來西亞智慧局企劃與商業發展事務組組長、泰國智慧局國際合作組組長及印尼智慧局爭端預防及解決科科長來台,就東南亞智財法制、申請實務及執法等保護議題進行分享與交流。
智慧局專利一組組長廖承威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當天共有逾220位台灣相關產官學界人士與會,業者在會中提及在東南亞國家申請智財權時遇到的困擾,包括語言限制及審查時間太長。
語言限制部分,與會人指出,越南僅接受以越南文書寫的文件,形成申請門檻,廖承威表示,當天與會的越南智慧局專利一組組長表示,會將此意見帶回國內討論。
此外,與會人反映東南亞國家對智財權相關申請案審查需時久,越南甚至長至4到5年,廖承威分析,隨著廠商投入東南亞市場,累積案量增加,很有可能造成審查時間再拉長。
廖承威表示,台灣過去也曾有大量積案時期,一案審查時間最長可能達46個月到47個月,進行清理積案計畫後,目前已恢復國際水準,一案審查時間約在15、16個月左右,會中並建議各國與會代表可參考台灣經驗。
他並指出,馬來西亞針對有侵權情況及綠能相關案件,設有加速審查管道,有這類情形的業者可考慮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