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聞專員 發達公司課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7-26 18:26
FOMO Pay將「騰訊生物識別技術」引入新加坡
新加坡引進一系列創新支付方式
一、 依據新加坡聯合早報本(2025)年7月24日報導,星國數位支付機構FOMO Pay於7月初宣布將「騰訊生物識別技術」的掌紋支付技術引入新加坡,首站選擇人流密集、無感支付需求較高的「聖淘沙水上探險樂園」,遊客無須帶錢包或手機,只須掃描手掌即可完成付款。該項技術自2023年在中國上線,民眾可用微信註冊及錄入掌紋,之後支付過程幾乎無須主動操作及無物理感覺。
二、 目前上述服務僅與騰訊微信支付綁定,且僅支持中國手機號碼註冊。FOMO Pay坦言,掌紋支付在星國邁出第一步並不容易,星國民眾對新技術普遍持審慎態度,很少人願意率先嘗試。不過,FOMO Pay對掌紋支付的未來推廣持樂觀態度。據悉,已有超市及學校主動表達興趣,FOMO Pay及騰訊亦將拓展至更多適用於星國用戶的註冊與支付選項。
三、 掌紋支付僅為新加坡探索未來支付方式的一環,一系列新型支付方式正加速融入日常,包括以智慧眼鏡付款、與AI對話下訂單、用加密貨幣購物等:(一) 中國網路金融服務公司「螞蟻國際」旗下Alipay+近期與中國科技公司「魅族」合作,推出智慧眼鏡支付功能,並於6月份在香港完成全球首筆實際交易,標誌擴增實境(AR)設備在支付領域的新突破。該技術結合AI語音互動、意圖識別與聲紋認證等技術,用戶可透過智慧眼鏡掃描QR碼或提出語音指令支付。螞蟻國際刻正與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多個地區業者合作,推廣該項服務;(二) 威士(Visa)近日宣布與OpenAI、Perplexity等人工智慧(AI)平臺合作,將「聊天機器人」打造成「購物代理人」,用戶在授權後,僅須在聊天框發指令,AI即可代理完成日程規劃、商品推薦、身份驗證,以及下單付款。目前該項目仍處測試階段,Visa預期本年底推出前期產品。此前,PayPal亦宣布與Perplexity合作,計畫今夏在美國推出類似服務。上述兩家公司皆宣稱所有交易將透過代幣化技術處理,即用戶的真實銀行卡資訊將被自動替換為支付憑證代碼。其他用戶數據亦將以類似方式處理,以增強隱私保護與數據安全;(三) 「DCS卡中心」(DCS Card Centre)與Visa合作推出DeCard Visa,讓用戶以星幣或穩定幣加值,系統將穩定幣按即時匯率兌換為星幣後存入卡中用於日常支付。DeCard由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監管的發卡機構DCS所發行,加值與兌換過程由有牌照的數位支付代幣服務商完成,顯示星國加密支付產品刻正加快納入監管架構。DCS認為,加密貨幣法制化是不可逆轉的全球趨勢,新加坡在該方面為許多國家學習的對象。
四、 新加坡學者指出,新興支付方式雖提升用戶體驗,但仍伴隨風險。包括:(一) 加密貨幣支付:由於加密貨幣生態在全球監管仍不完善,相關卡片的安全程度可能在某些方面低於傳統信用卡。除監管考量,加密貨幣支付涉及鏈上數據,倘未妥善隔離實名資訊,可能透過大數據多方交叉比對形成敏感用戶資訊侵犯隱私;(二) AI對話式支付:該系統可能面臨AI生成語音深度偽造的欺詐風險。學者建議,Visa可採用「臨時上下文記憶」機制,在對話結束後將自動清除數據,以避免用戶資訊被寫入AI長期記憶,此有助於緩解相關隱患;(三) 掌紋支付:掌紋及聲紋等生物資訊具獨特性,在防盜防偽上更具優勢,但一旦洩露,將無法如密碼般可由用戶隨意更換。學者建議,可強化生物模板本土化存儲與傳輸加密,並保障用戶的註銷權。
五、 學者表示,2026年以前新興支付方式在新加坡實現大規模應用的可能性不高,原因包括:目前識別生物資訊的硬體設備成本偏高;加密貨幣本身難以進入大眾市場;AI支付技術目前尚不成熟。
六、 學者認為,新加坡的支付技術在全球已屬領先,但相較於中國等少數國家則略顯滯後。中國能迅速推廣掌紋支付等技術的關鍵在於龐大的國內市場及科技巨頭(如微信與支付寶)之間的激烈競爭,使企業有足夠動力補貼推廣新技術。此外,中國在製造業方面的經濟規模,使其能以更低成本生產並出口相關設備。
七、 相較下,新加坡是否能推動該類技術,則取決於政府的政策選擇而非企業競爭。雖然新技術確實帶來便利,但相比現有支付方式優勢並不明顯。因此,關鍵在於政府是否願意將其作為社會福利推廣,或用來展示「智慧國」形象,才能決定是否提供補貼及何時投入建設。
八、 展望未來,新加坡學者認為,無感化體驗、AI智慧化與跨幣支付便利性將成為支付系統演進的3大核心趨勢,在該進程中,創新與安全需並重。倘能降低設備成本,無感化生物識別將有機會在未來5年至10年成為主流支付方式;AI支付最有顛覆力,一旦能真正兼顧便利與信任感,即可迅速起飛;加密貨幣則在跨境支付場景中具有潛力。(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