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na0310 發達集團副處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9-20 23:06
楊艾俐專欄-接觸大陸人 CQ比EQ重要
我在大陸教書6年,平日多接觸大陸資訊,往來皆為大陸人,有時為兩岸價值觀,做事方式巨大差異而挫折叢生,思鄉之情油然而起,有次在長江畔漫步,不禁嘆道:「你是你,我是我,我們倆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常聽說台灣人與大陸人合作後,嘗遍酸甜苦辣後,決定分手,聽到他們比喻「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也覺得貼切萬分。
全球化人生跨文化職場
但我覺得這都是消極的想法,積極面,應該是如何能與大陸人相處,例如我們背景相異,但仍可保持專業關係,做同事,做上司、部屬,友誼方面,不能做至交心腹,但可保君子之交。
中國在20年內依舊會高成長,我們對這個既競爭又合作,亦敵亦友的夥伴,必須知己知彼才能雙贏,甚至常勝。
有本書《CQ文化智商》(經緯文化出版社),副題尤其好──全球化的人生、跨文化的職場──地球村生活與工作的關鍵能力,書中闡述身處全球化的時代,不論你願不願意,整個世界向你走來,多元文化也不請自來。每人都應具有和異文化的人有效互動的能力。CQ比EQ(情商)及IQ(智商)更重要。
台灣與大陸雖然同文同種,同樣講國語,但是兩地分隔多年,制度相異,因此人文,價值觀,思考方式截然不同,如不仔細研讀,常會引起誤解。台灣人必須把「中國」當作「外國」來研讀,也就是以研究以異文化的態度和方法,從事中國大陸研究。先總體,再行業,再來人民。就如你要研究美國,不但要學英語,還要讀美國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社會概況,接著研究你自己所從事行業,你的公司,再來研究美國人民。
最近幾項關於兩岸關係的調查,根據《旺報》調查,62%的人明確認知中國大陸對台灣前途的影響力,一半的民眾願意到大陸就業或創業,但覺得自己不了解大陸的民眾占65%,有趣的是《旺報》在2009年創刊時做的調查,這項比例是71%,經過5年來的交流,台灣人自認了解大陸的比例並沒有增加很多。
我覺得這有幾項原因:1.大陸太大,967萬平方公里,13億人口(流傳真實的人口高達16億),55個少數民族,各有人文地理景觀。2.大陸太歧異,資訊紛雜,各有解釋,猶如瞎子摸象,越交流越不懂。3.覺得事不關己,或逃避,或漠然。
《旺報》前幾年有項調查,將近一半的民眾,認為不需要了解大陸,這是典型的鴕鳥心態。此外,台灣人對大陸人有著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去美國要研讀美國,去大陸當然得研究大陸。
為了對中國大陸有通盤了解,剛到大陸時,我從柏楊的《中國人史綱》讀起,複習中國歷史;然後民國史從1912年開始讀,也讀中共建黨史,中國經濟發展史,社會發展史。這些「枯燥」的書讀完後,腦裡有個參考大綱後,可以開始看一些小說,如寫文革時期的文學(鍾阿城的《棋王、樹王、孩子王》、高行健的《靈山》、《一個人的聖經》)。也可看歷史非小說,如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戴晴的《毛澤東、黨天下、野百合花》;可以追溯反右歷史;楊繼繩的《墓碑》可了解大飢荒歷史;我剛到大陸時,總是覺得大陸人城府很深,讀了這些書,知道現在55歲以上的人經歷多少波折,多少磨難,就可諒解,而且可能影響下一代子女的心態。
大陸研究應列為必修課
有些書,可幫助台灣人了解中國的政治、共黨決策程序,例如《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國家的囚徒──趙紫陽回憶錄》,香港明鏡出版社出的《第五代領導人》、《第六代領導人》、《中國十大權貴家庭》都是很好的最近參考書。
我更覺得「大陸研究」應列為大學通識課程,而且是必修。社區大學和成人教育中心更應該多開關於大陸的課程,加強台灣人對大陸的「C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