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本熊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1-04-05 17:49

長賜號脫困後?股市最憂「這事」恐成真

今周刊 2021.04.05
由長榮海運運營、長約400公尺的大型貨櫃輪長賜號(Ever Given),在埃及蘇伊士運河(Suez Canal)擱淺近一周後,日前終於重新浮起脫困,讓運河得以恢復開放,解除了這場「卡船」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長賜號擱淺期間造成的「大塞船」,嚴重衝擊全球貨櫃船運,即使「卡船」危機解除,諸多後遺症,可能才剛揭開序幕,從消費者口袋裡的錢、全球供應鏈,到金融市場走勢,恐怕都難逃影響。
「卡船」發生前 全球供應鏈就已逼近極限
海上貿易占全球貿易量的80%以上,其中,有12%的貿易,是從蘇伊士運河通過;據估算,經由蘇伊士運河帶動的貿易,占埃及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左右。
根據CNN分析,長賜號卡住蘇伊士運河,猶如阻斷全球貿易的一條大動脈,超過350艘貨輪被迫塞在此地,需耗時數日,才可能恢復正常運行。
全球最大貨櫃航運業者馬士基(Maersk)估計,長賜號脫困後,約需6天,甚至更多時間,才能消化掉塞住的這些貨輪,而航運的恢復,恐怕要更久,「運河中斷已引發全球航運的積壓,搞不好要花上數周、數月,才能緩解。」
其實,早在「卡船」危機發生前,全球供應鏈就已逼近極限狀態,主因在於,新冠肺炎大流行,導致去年全球經濟活動近乎停擺,之後隨著疫苗問世,各國經濟陸續解封,瞬間反彈的貿易量,讓業者難以招架,甚至連貨櫃都搶不到,運費也隨之飆漲。
海運成本大增 恐轉嫁至消費者身上
本次水路中斷,導致相關供應鏈成本大增數十億美元;由標普全球普氏(S&P Global Platts)數據可得知,與去年6月相比,船運一個40呎貨櫃的平均成本,已暴漲超過3倍。
根據標普全球市場情報部門Panjiva(S&P Global Panjiva)估算,今年2月,美國海運商品進口運輸成本,共計約52億美元,但2020年同期,僅約20億美元。
海運成本居高不下,走空運,更划不來,因為空運成本更高。報導稱,當企業成本只增不減時,不久的將來,這些成本恐怕會轉嫁至消費者身上,觀察商品售價,就可看出此趨勢。
Panjiva研究分析師羅傑斯(Chris Rogers)表示,現階段,這些成本都還存在於供應鏈中,但「(成本)被轉嫁給消費者,是無法避免的,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華爾街最擔心的通膨率 或將面臨上行壓力
荷蘭國際集團(ING)經濟學家柯寧斯(Joanna Konings)分析,依賴進口零組件的商品,成本會更高;在此同時,若進口商品成本大增、難以取得,可能會給國內生產商,更多調漲價格的空間。
假設物價攀升,投資人最在意的通膨率,就會面臨上行壓力,或許會使美國聯準會(Fed)提前採取升息措施(意味著資金派對告終),讓華爾街惡夢成真(nightmare scenario for Wall Street)。
整體來看,長賜號「卡住」蘇伊士運河的意外,不僅造成全球海運一陣慌亂、缺櫃窘境加劇,通膨疑慮也再度升溫。
正如美國供應鏈管理協會(Association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策略與聯盟執行副總裁肯特(Douglas Kent)所言,「我們或許會歡慶貨輪脫困、蘇伊士運河解封,但,這恐怕還不是故事的結局。」
(文章來源:今周刊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