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曾8858 發達集團執行長
-
來源:房產
發佈於 2016-02-23 19:35
防災型都更 根本是假議題
【住展房屋網/台北報導】雖事發至今已超過半個月,相關救災也告一段落,然小年夜凌晨於南臺灣發生的6.4級強震,造成台南市維冠金龍大樓全倒災變,至今仍讓台灣社會震盪不已。只不過相關討論與因應,恐怕又是再一次的三分鐘熱度,假以時日肯定被另一項重大事件掩蓋,而又無人問津。
基於諸多因素交錯影響,我們總看到無數的受害者、受難者,但弔詭的是,很多時候卻找不到加害者,或真正該負責任的人繼續消遙法外。就以這次事件為例,如果該棟大樓確實在規劃設計及施工階段就有問題,那建商、營造商及建築師肯定都要負起責任;然現行制度除民事賠償外,在刑事責任上卻恐怕難以認定,更別說當初讓該案順利取得執照的相關行政人員,是否也該負起連帶責任?然這些部分的欠缺,恐怕讓相關人士繼續得過且過,最壞的情況就是憾事不斷重演。
不僅如此,部分有心人士往往更利用這樣的機會,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同樣相當令人擔憂。而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而所謂的防災型都更正是當中之最。
沒錯!災變後除了建築結構及開發安全突然間又獲得重視外,都更議題也再度浮上檯面;近來許多言論倡議,發生此不幸後,推動所謂防災都更刻不容緩,新政府或國會甚至應該加速修定被判部分條文違憲的都更條例,以利相關政策推動。
說到這裡,一切似乎都很有道理。的確,台灣都會區屋齡老舊建物多如牛毛,許多結構安全上確實堪慮,都更重建似乎是必行道路。然而弔詭的是,都市防災是否真的一定需要透過都更或打掉重建才能達成?住展房屋網企研室更想問,如果真有所謂防災型都更,是否就代表存在另一種都更,是沒有防災效益的?
從政策本質的角度,都更除改善市容外,很大目標的確在於改善、改良城市建築結構,進而保障居民身家財產安全;但這部分並非一定要採取重建來達成,也可透過結構健檢,補強整修,以及地質檢測、監控等方式達成。
但諷刺的是,實際上無論民辦或公辦,歷來完成的更新案例,卻多數是以開發商機,而非包含防災及結構安全在內的公眾利益為出發點;結果變成真正亟待更新的地方不斷延宕,完成更新重建的卻無相對急迫性,而是房價看漲的地方。看看台北市歷年完成的更新案,坐落高房價大安、信義、中正區者比比皆是,但真正該加速推動者如萬華南機場社區,至今卻仍難產,不就是最好例證?
也難怪維冠大樓災變發生後,當坊間又出現加速推動防災都更的聲音時,主導推動更新條例修訂的立委尤美女,就在臉書上po文直指,不該把防災和都更劃上等號。因為如住展房屋網企研室以上分析,兩者根本不該混為一談;更何況就算建築安全強化或重建了,如果人們的觀念與作為沒有跟著換新,也是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