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4 18:53
學者指出,海纜一旦遭到破壞,全球網路就會當機。(台電提供,示意圖)
〔記者徐子苓/台北報導〕近日台灣周遭的海纜屢遭中國船隻破壞,或因自然劣化而中斷,成為全民關注焦點。學者表示,台灣因資通產業優勢、地理要衝等條件,已成為國際上布建海纜連結的首選,但也因影響數位生活甚鉅,若台海衝突爆發,國際海纜與登陸站很可能就是共軍首要攻擊的目標設施。
台灣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江雅綺指出,現今全球300條海底電纜,就負擔全球99%的網路數據資料流量,也就是海纜一旦遭到破壞,全球網路就會當機,尤其對四面環海的台灣來說,對外交通貿易倚賴海域甚重,海底電纜可說是台灣與世界聯繫的「生命線」,但因為海纜總是沈沒於深海,往往讓人們忽略了這條生命線,其實是相當脆弱而時時有風險的。
舉例來說,2023年,離島就發生了好幾次海纜受到外部破壞的事件,台灣和馬祖間海纜遭中國籍漁船「不慎扯斷」,結果是馬祖歷近2個月沒有正常網路可用。今年1月,陸續又發生國際海纜、台馬海纜全斷事件,雖然台灣政府建置的備援網路立刻上場、一切有驚無險,但類似意外發生的頻率愈來愈高,海纜已列為關鍵基礎設施。
江雅綺說,早已習慣24小時不斷線、網路吃到飽的我們,如果有一天發現手機和電腦完全無法連網、活在數位孤島上,那會造成多大的恐慌?想像一下這些情景:各項倚賴電子連線的支付和服務系統無法使用,只能回到傳統現金與面對面交易;資訊內容無法有效傳遞,當地人不知道外界發生什麼事、外界也無法及時了解當地的狀況。
江雅綺強調,不管從個人的數位生活微觀層面、或是台灣做為世界網路鏈結點的巨觀層面,海纜安全就是數位韌性的考驗,因此,國外智庫的研究報告曾多次指出,若台海衝突爆發,國際海底纜線與登陸站很可能就是共軍首要攻擊的目標設施。
江雅綺表示,翻開全球海纜的歷史,其布建與維護,往往涉及不同國家、科技公司之間的政治與經濟角力,是既敏感又複雜的課題。近年來隨著美國呼籲建立民主國家應建立「乾淨網路」,台灣兼具資通產業優勢、地理要衝、以及民主制度等條件,成為國際上布建海纜連結的首選。
如何維護台灣的海纜安全?江雅綺認為,這既需要對於海纜與通訊科技的專業理解,也需要對涉海國際法與國內法交叉運用的知識,以及司法於海洋執行的實務觀點。因此她與台灣網路資訊中心董事長黃勝雄等人,合著《海底電纜遭中共侵擾 凸顯關鍵數位基礎建設的戰略安全》,討論未來如何因此類科技灰色威脅、強化台灣的數位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