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2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8-08-17 14:34
2年後 台灣企業便無競爭優勢-1
近年來,中國政府採取市場經濟政策,快速帶動國內經濟成長,不但讓中國政府與企業累積出雄厚的資金,資產規模與獲利能力更得到大幅提升,讓中國市場充滿了處處發財的機會與想像,全球想賺錢的資金莫不擠破頭前進中國市場企圖分一杯羹,這個被市場稱之為「磁吸效應」的結果,讓全球資金產生「由西向東」的流向。
中國用錢砸向全世界 快速擴張
但是,當這股檯面上「由西向東」的資金潮產生之際,在檯面下卻有股「由東向西」的資金正從中國流往西方世界,這股中國經濟發展之後快速成長的資金,正以大家想像不到的速度,持續往美國、歐洲、亞洲、非洲等各個國家數一數二的企業,以參股與併購的方式進行全球性布局。大家想去中國做生意,中國人賺了錢之後,卻想去併購國際知名企業,這個趨勢引起國際投資專家的注意。
因此,若台灣企業再不加緊腳步提升競爭力,勢必難以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很早就有人預言:「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界」,只可惜,台灣如果不努力,這裡稱的「中國人」恐怕不包括「台灣人」在內。
經過多年成長,中國政府與企業現在所具備的資金規模,已屬世界級水準,但錢來得太快,企業競爭力卻不足,由於缺乏完整的企業歷史發展經驗,企業面臨技術與人才雙雙不足的情況,如果採取在海外設立子公司或分行的作法,必然不是合適的選擇;於是,中國便運用國內充沛的資金,參股、併購其他外國企業,透過此模式不僅可望藉此解決產業升級遭遇的瓶頸,更能迅速擴張海外通路布局,進一步在全球產業整合的過程裡提升海外獲利能力,將全世界的資源掌握在手。
中國的國際企業布局鎖定美國?
為了清楚知道中國人的快速成長,《理財周刊》特別專訪寶來金融集團大中華資本市場總經理黃齊元,由他多年參與全球資金移動的經驗,告訴我們台灣企業是否真的還具有國際競爭力,未來台灣企業如果還想在國際舞台擁有一席之地,現在就應該做些什麼?以下為訪談紀要。
《理財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中國的經濟成長,讓中國人賺到大錢,但是,他們在全球的布局真的有那麼容易嗎?
黃齊元答(以下簡稱「答」):近年來,美國企業飽受次貸風暴影響,資金需求大增,對手裡捧著大把銀子來入股的中國企業,自然不會有所抗拒,提供了中國企業海外布局最佳的良機;綜觀中國過去在全世界發起的併購案,便可從中看出戰略布局的意味。最引起全世界關注的,雖然是聯想集團與美國IBM的併購案,但中國投資公司花費30億美元收購美國的黑石集團,以及50億美元成為Morgan Stanly第二大股東,也絕對不可小覷,因為這兩件併購案的完成,可望促使中國政府與企業日後更順利向全世界繼續進行併購。
問:中國企業的併購是有策略性、戰略性的?主要的焦點地區會是鎖定美國嗎?
答:美國是中國企業最想收購的區域之一,當然,其他地區有好的標的,中國企業也不會放棄。舉例來說,中國工商銀行收購印尼Halim銀行90%股權之後,接著再以5.83億美元、56億美元,分別收購澳門誠興銀行80%股權以及南非標準銀行的20%股權,並成為南非銀行的最大股東,主要目的是擴張工商銀行在全世界通路的布局,也是針對美國金融體系而來。
當然,這只不過是中國發動重要併購案裡的冰山一角。另外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以22億歐元收購英國巴克萊銀行3.1%股權,並可望參與對荷蘭銀行的競購,平安保險也以27億美元收購歐洲富通集團4.18%股權,成為單一最大股東,這些都加強了中國在歐洲的通路與影響力。民生銀行以3.2億美元收購美國聯合銀行9.9%股權,雙方並協議未來可增加持股比重至20%;中信證券以10億美元收購美國貝爾斯登投資銀行6%股權,從這兩個例子也可看出中國滲透美國市場的布局策略。
面對中國擴張 台灣該如何自處
問:中國進行全球的併購布局,與我們有什麼關係?中國企業的擴張與布局會影響台灣未來在全球的發展嗎?
答:剛剛說的這些併購案不僅已經完成,更在全世界持續醞釀、催生更多的案件,我們必須注意2個重點:
1. 在併購過程裡,中國採取的是強勢併購,由中國企業握有主導權,因此中國企業目前發展面臨不足的地方,未來將可望從這些被收購的公司裡引進,得到大幅的改善,即便投資效益並不會在目前馬上浮現,但最晚2年後,就一定會產生,到那個時候,台灣企業技術與人才雙方面的利基將很難存在。
2. 中國雖然有的是資金,卻不隨便投資,這些收購的對象,均是在其國內企業一級的龍頭公司,可由此看出中國布局全世界的策略,一方面要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滲透國外市場,提升公司獲利能力,同時賺中國與別國的錢,另一方面並強化公司本身在全世界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