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r 發達集團董事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9-06 09:47
半導體紅潮襲來 台灣,接招!
台灣外銷訂單金額已持續5個月負成長。根據經濟部統計處在2015年7月20日發表的6月份進出口統計數字,可見台灣電子產品出口成長趨緩的幅度更為顯著,當月的出口額91.4億美元比5月份低了0.5%,且比2014年5月低了6.7%。與此同時,大陸及香港(合稱「大陸地區」)電子產品出口有所增加,被視為大陸半導體崛起的先聲。
面對大陸「紅色供應鏈」席捲產業紅潮而來,台灣在政策與產業發展上,需如何應對,成為產業界、政府相關部門積極討論的話題。
台灣半導體出口衰退
2015年,台灣半導體出口產值除1月份年增率達3.4%之外,2~7月已經連續6個月出口年增率皆為負值,納入各地區匯率變化後,1~7月累計出口金額為1,659.7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年增率為-7.8%。其中,出口到歐洲的衰退幅度最大,達-12.3%,東協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尼及越南)為-11.7%,大陸地區則為-9.4%。由此可見,台灣對全球貿易皆有衰退;而根據各國普遍調降2015年GDP的現象來看,此衰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於全球市場經濟增長狀況遲滯。
此外,台灣對大陸地區在2015年1~7月的累計出口總值,無論以人民幣或美元計價皆呈現下跌狀況,其變化與大陸紅色供應鏈所帶來的半導體產業衝擊不可說無關,但其變化也非無跡可尋。
由2014年台灣出口與2015年1~7月累計出口金額的地區占比來看,大陸地區占比占總體出口下滑1%。此下滑為總和所有國際經濟情勢與匯率影響的結果,特別在整體出口下滑的同時,更具比較上的意義。
由2015年1~7月台灣出口至大陸地區的主要產品來看,電子產品累計約為269億美元,占整體對大陸地區出口近41.67%,為最大宗的出口產品大類。然而電子產品出口以美元為基準的年成長率為-6.8%,衰退幅度小於新台幣兌美元衰退之影響;若以新台幣為基準單位,台灣電子產品對大陸地區的銷售並未受嚴重影響,甚至有小幅成長。
由此可見,紅色供應鏈雖對台灣對大陸地區的銷售有所影響,但衝擊是逐步加深,而非發生驟變。
由台灣經濟部統計處2015年1~5月台灣出口資料可看出,三十大銷售到大陸的產品中有4項是IC相關產品(其他積體電路、記憶體、固態非揮發性儲存裝置、處理器及控制器,不論是否併裝有記憶體、轉換器、邏輯電路、放大器、計時器及計時電路或其他電路),且已占總出口至大陸商品的20%左右,顯見台灣半導體產業尚未受到大陸影響而衰退。台灣此4種IC在該時期的全球出口額同比年增率衰退為-1.12%(以美元為基礎),但對大陸的出口保持2.23%成長。另外,此4項產品中,在全球銷售額部分僅與記憶體相關的記憶體、固態非揮發性儲存裝置等2項目衰退(分別為-18%與-12%),另外2項則維持成長。
記憶體銷售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台灣廠商擴廠速度慢於全球記憶體產業平均值,整體的總產出晶片數量不如韓廠、美系廠商的數字,當市場上的DRAM有顯著的銷售均價(ASP)下滑,整體的銷售金額就會更為下滑,沒辦法靠更大的產量來彌補。例如側重DRAM的華亞科,即使持有美光Micron的購買合約,價格波動性相對低,2015年第一季位元成長率仍下滑約5.4%、營收下滑9%、ASP約下滑4.6%;2015年第二季位元成長率約下滑14.9%、營收下滑24%、ASP約年減9%,同時受ASP與製程轉換不順的雙重影響。
在大陸,IC舉足輕重
IC為電子產業的關鍵零組件,其經濟影響也與電子產業相關。根據大陸工信部資料,大陸IC自製比重近年來有所提高,且大陸電子信息製造業產值在2014年已達10兆元人民幣以上,內銷比例也逐年上升,至2014年已超過50%。此有三大意涵:
1、大陸IC產值約為電子信息製造業產值12%,電子信息製造業為IC產品主要下游產業。若IC產量受影響,也會波及電子信息製造業。
2、大陸電子信息製造內銷比例超過50%,代表大陸市場持續崛起;IC若斷料,將衝擊大陸市場。
3、以大陸電子信息製造業內銷產值作為參考,大陸IC製造業只能滿足電子信息內需產業約40%,顯見仍有很大成長空間。
考量到資訊戰和未來資源的可能性,半導體產業與軟體產業自主對大陸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國家整體考量上,國防戰略可說是大陸半導體產業主要的需求來源之一,半導體晶片和進口的原油是相當重要的物資。在2013年,大陸IC產品已與石油同列為兩大進口商品;2014年進口量雖小幅下滑,但仍有高度的進口依存。若以進口金額加計大陸產值再扣除出口金額作為大陸產業所需,則大陸IC產值自給率已從2012年的21.3%,逐步提升到2014年22.1%。
以共榮推動產業進步
大陸自2000年以來所推行的半導體政策,以整體產業鏈發展為主,包含2000年18號文提出的優惠稅賦措施(兩免三減半的企業所得稅減收優惠)、2011年4號文,則具體新增相關認列廠商條件與優惠稅賦措施(依照不同認列標準給予兩免三減半或五免五減半優惠),十二五規劃將半導體列入發展規劃,由中央提撥發展資金;2013年時推出基金來解決新半導體公司成立時的募資問題。
上述各政策均有兩大特色:1、大陸對半導體發展的立場,是以全產業發展共榮所需而推展,希望能「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且「推進積體電路產業發展,要堅持需求牽引、創新驅動、軟硬結合、重點突破、開放發展的原則」;2、每個政策都有人才專章,積極希望能培育出產業人才,除了人才引入(併購、挖角、海歸),也包含更務實的教育紮根。
政府出手,主導IC未來
大陸半導體產業之崛起,對產業整體的影響取決於大陸政府的態度與執行力。在十二五規劃,大陸政府除半導體產業外,也對面板、LED、太陽能等產業有所著墨,但經過幾年的發展,加上全球市場變化的影響,現階段這些產業多面臨供需失衡的情況,顯見紅色供應鏈的崛起,雖未必能為大陸帶來高度獲利與成長,卻會讓全球產業陷入一片紅潮、引發殺價競爭。
大陸政府現階段已經了解供需失衡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轉而透過基金方式回到正常的市場機制,透過全產業的共榮來整合產業鏈的上、下游,取得完整健康而非偏重特定方向的發展。因此,2014年所提出的45號文「國務院關於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正是針對上述幾個產業發展狀況不如預期,且希望IC產業能回歸中央統籌規劃避免重蹈覆轍而制定。
但中央集權的大陸容易矯枉過正。為避免各地政府因解讀差異而誤觸法規,地方投入產業呈現高速緊縮態勢,故國務院又提出62號文「國務院關於清理規範稅收等優惠政策的通知」,放寬先前45號文的解釋。中央政府所推出的人才扎根培育長期計畫可見大陸對產業發展的態度十分開放,且希望正面、軟性發展,而非硬性起飛,避免重蹈過去大幅投資硬體設備、卻缺乏人才甚至配方製程,而須仰賴海外工程師的覆轍。
另外,政策中有許多明確的期許目標,例如十二五規劃半導體相關內容(2012年28號文「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所提到的智慧製造裝備工程:「到2015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慧測控裝置及零部件大陸市場占有率達30%。」政策目標是希望能以需求拉動供給,然而供給端的發展要到位,遵循的還是市場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