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 發達集團營運長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1-04-23 22:08

五十四、法句譬喻經——道行品

本帖最後由 曾經 於 14-06-09 19:55 編輯
VARA DE VIVALDI
hvylQtjgnNI?autoplay=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vylQtjgnNI
五十四、法句譬喻經——道行品
經文︰
『昔有婆羅門,年少出家學道,至年六十,不能得道。婆羅門法,六十不得道,然後歸家,娶婦為居。生得一男,端正可愛,至年七歲,書學聰了,才辯出口,有踰人之操。卒得重病,一宿命終。梵志憐惜,不能自勝,伏其屍上,氣絕復蘇。親族諫喻,強奪殯殮,埋著城外。梵志自念︰我今啼哭,計無所益,不如往至,閻羅王所,乞索兒命。於是梵志,沐浴齋戒,齋持華香,發舍而去。所在問人,閻羅王所治處,為在何許?展轉前行,行數千里,至深山中,見諸得道梵志,復問如前。諸梵志問曰︰卿問閻羅王所治處,欲求何等?答言︰我有一子,辯慧過人,近日卒亡,悲窮懊惱,不能自解。欲至閻羅王所,乞索兒命,還將歸家,養以備老。諸梵志等,愍其愚癡,即告之曰︰閻羅王所治處,非是生人可得到也。當視卿方宜,從此西行,四百餘里,有大川,其中有城,此是諸天神案行世間停宿之城,閻羅王常以月八日案行,必過此城,卿持齋戒,往必見之。,
梵志歡喜,奉教而去。到其川中,見好城廓,宮殿屋宇,如忉利天。梵志詣門燒香,翹腳呪願,求見閻羅王,王敕門人問之。梵志啟言︰晚生一男,欲以備老,養育七歲,近日命終。唯願大王,垂恩布施,還我兒命。閻羅王言︰大善!卿兒今在東園中戲,自往將去。梵志即往,見兒與諸小兒共戲。即前抱之,向之啼泣曰︰我晝夜念汝,食寐不甘。汝寧念父母,辛苦以不?小兒驚喚,逆呵之曰︰癡騃老翁,不達道理,寄住須臾,名之為子。勿妄多言,不如早去,今我此間,自有父母。邂逅之間,唐自抱乎?梵志悵然,悲泣而去,即自念言︰我聞瞿曇沙門,知人魂神變化之道,當往問之。於是梵志,即還求至佛所,時佛在舍衛祇洹,為大眾說法。梵志見佛,稽首作禮,具以本末,向佛陳之︰實是我兒,不肯見認,反謂我為癡騃老翁,寄住須臾,認我為子,永無父子之情,何緣乃爾?
佛告梵志︰汝實愚癡,人死神去,便更受形,父母妻子,因緣會居,譬如寄客,起則離散,愚迷縛著,計為己有。憂悲苦惱,不識根本,沉溺生死,未央休息;唯有慧者,不貪恩愛,覺苦捨集,勤修經戒,滅除識想,生死得盡。
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人榮妻子,不觀病法;死命卒至,如水喘驟;父子不救,餘親何望;命盡怙親,如盲守錠;慧解是意,可修經戒;仂行度世,一切除苦;遠離諸淵,如風卻雲;已滅思想,是為知見;智為世長,憺樂無為;如受正教,生死得盡。
梵志聞偈,霍然意解,知命無常,妻子如客,稽首委質,願為沙門。佛言︰善哉!鬚髮自落,法衣在身,即成比丘。思惟偈義,滅愛斷想,即於座上,得阿羅漢道。』
白話解釋︰
『從前有一位婆羅門教徒,年輕時出家修道,年已到六十,還沒有悟道。
按照婆羅門教的規定︰六十歲沒有得道,就要還俗回家,娶妻成家。此婆羅門亦不例外,他只好回家娶妻,不久生了一位男孩,俊秀可愛,到七歲時,讀書極為聰慧,能言善道,有與眾不同的表現。
但是,有一天忽得重病,隔了一晚便命終。這位老婆羅門愛子之死,使他痛不欲生,便伏在兒子身上,悲傷氣絕,又蘇醒過來。親友不斷安慰他,又硬將他兒子遺體移送去埋葬,埋在城外墓地。
老婆羅門自己思惟︰我今天哭也無用,不如到閻羅王那裏,討回小兒的命。因此他便沐浴齋戒,帶著香花供物等等,離家而去。
一路行走,一面向人探聽閻羅王的管區在何處?像這樣千山萬水,走了幾千里,到一座深山之中,看到一些得道的梵志(婆羅門教的出家人),又問他們閻羅王住在那裏?梵志問他︰你問閻羅王管轄區,你到那地方幹什麼?
老婆羅門答說︰我有一個兒子,聰明過人,不久前不幸死了,使我傷心萬分,無法釋懷,所以要找閻羅王討回我兒子的性命,帶他回家,養大好防老。梵志一聽,大家都可憐這個老人的痴心妄想,便向他說︰閻羅王管轄區,不是我們活人所能到的。但是,這可以看你的宿世因緣運氣,從此地向西走,大約四百多里處,有一片大水,水中有一座城,這裏是天神巡察世間善惡停宿的地方,閻羅王常在每月初八這天,巡查世間,必經此城,你如果嚴持齋戒,一定能見到閻羅王。
這位老婆羅門受到指示之後,很歡喜就去了。他走了很多天路程,有一天來到這一條的河川中,看到水中有一座城,非常莊嚴,城裏的宮殿房屋,富麗堂皇,如同忉利天宮一般。
老人走到城門門口,便跪伏地上燒香祈禱、祝願,念念有詞,懇求閻羅王接見他。閻羅王以神通力看到這位老人來了,便派守門人將他帶到宮殿,問他所求何事?老人啟稟說︰我年老時才生一男孩,是要防老的,養到七歲,突然死亡,只希望大王慈悲幫助我,還回我兒子的性命。
閻羅王說︰好啊!你的兒子正在東城花園裏玩,你自己去將他帶走吧!老人便去城東花園,進了花園,看到他的兒子和很多小孩一同遊戲,老人就上前抱他,又向他哭說︰兒啊!我白天夜晚都思念你,想得寢食無味,你是不是也很想念父母呢?
小孩看他老爸來了,感覺很奇怪就大叫起來,大聲喝斥他的爸爸說︰你這位傻老頭子,為何這樣不講道理?我只不過寄住在你家幾天,掛名是你的兒子而已,不要多說了,希望你早回去吧!我在這裏還有父母,你今天在這裏遇到我,怎麼可以亂抱我呀!老人一聽,非常失望而悲泣離開,一面走一面想︰曾經有聽說瞿曇比丘,能知人的神魂投胎變化的神通,我馬上去問他看看。
這位老人便輾轉來到佛陀住的舍衛國,當時佛陀正在祇洹精舍為大眾說法。
老婆羅門見了佛陀,先叩首行禮,就將一切的經過向佛陀報告︰我的兒子不肯認我,反罵我是老過了頭︰我只不過寄住你的家幾天而已,就將我當做你的兒子。竟然斷絕了父子之情,佛陀啊!這是什麼因緣,弄得我這樣尷尬呢?
佛陀向老婆羅門說︰你果然很傻!人死了神識也走了,便去投胎。父母妻子,是因緣會遇而已。就比如寄居旅館,早晨跟老闆結帳起身,因緣就離散了。那些被世情迷惘束縛的人,總是認為什麼都是自己的,所以每當失去所愛時,便憂悲苦惱,他們不明白眾生輪迴因果之道,所以沉溺在生死苦海,永不休息。只有大智慧者,才不貪著恩愛,覺悟世間苦難的真相,能斷除習氣,勤修佛道,嚴持淨戒,滅除妄想,生死才能滅盡。
因此世尊便說了下面的偈語︰
俗人娶妻養兒,不知病如幽鬼,猝然抓走人命,如同山洪爆發。
父子不能相救,他人又何指望,命終如想依親,如同盲人守燈。
如能明解此意,即當修行經戒,勤行濟度世人,可除諸世間苦。
遠離煩惱深淵,如風捲去烏雲,已滅妄想識念,才是正知正見。
智為世間所長,澹泊之樂清淨,如能受持正道,生死便可滅盡。
老婆羅門聽佛陀說偈之後,才霍然了解人間一切皆幻,深知生命無常,妻子如寄居之理,便向佛陀頂禮奉獻身心,願永作佛道沙門。佛說︰歡迎你!老人的鬚髮自落,法衣自然披身,即刻現出比丘相。他當下思惟偈語的真義,便斷了愛念,除盡妄想,在座位上,當下證得阿羅漢的果位。』
◎◎
無常經云︰『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乘,尚捨無常身,何況諸凡夫。』
《讀後感想》︰
讀完此篇經文,感觸頗深。
個人的外甥在家母過世後隔年車禍往生,妹妹來電時泣不成聲,我聯絡家兄趕到省立桃園醫院。
年輕人深夜開車兜風,撞上分隔島,車內有五人,三位往生,只有二位倖存。
妹妹不捨,頻頻掀開白布,淚流不止,我只有陪著流淚。
多年後,外甥託夢其父友人,請妹妹放手讓他離開去投胎。
同事的獨子剛考上摩托車駕照不久時,假日與友人騎車郊遊出車禍,全罩安全帽傷了後腦幹,在台大醫院急救,同事用盡一切方法想救回,還是枉然。
同事後來談起,她曾想跟著其子一起赴黃泉,但想到女兒、老公還需要照顧,才打消此意振作起來…。
為人父母的心啊!所以,本篇經文中老翁失子的悲痛,我能理解。
世間人若未聞佛法,看世事只看到表面。
能聞佛法,就知因緣,在無量劫的輪迴中,父母、夫妻、子女、親友都只有短暫的緣,緣盡即成陌路,來世是否有緣?並不一定。
短暫的緣,緣起時請好好珍惜,緣盡時也只好放下了。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