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不 發達集團處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6-01-02 23:07
設計師造懷舊場景 你追青春他賺商機
近幾年台灣影劇吹起懷舊風,從2015年大賣的電影《我的少女時代》、偶像劇《16個夏天》,均以1990年代場景向6、7年級生的青春致敬。在復古場景設計師張信昌眼中,懷舊本來就是一個循環,「每隔5~10年就會熱銷一次,只是在不同年代,定義不一樣。」
無論是阿公阿嬤眷戀的日本昭和時期、台灣經濟起飛的民國50年代,不同世代「各懷各的舊,市場一直都在。」張信昌說。
47歲的張信昌收藏台灣民藝品逾20年,主要鑽研自己出生的50年代,加上本身就是平面與廣告設計師,11年前因而跨入懷舊場景布置與設計。
像是飯店業者為舉辦尾牙、婚宴活動,需要復古場景來做拍照打卡區;企業家庭日也搞懷舊風,不少科技公司都曾找他複刻台灣50年代街道店景。其中又以百貨公司文化展館需求最大,尤其歲末年終最旺,1天甚至有2場。
張信昌說,雖然消費族群成長年代不同,但目前仍以民國50年代最能勾起消費者共鳴,這與台灣經濟起飛的時代背景不無關係,但也有業主指定日式或美式懷舊,就看客戶喜好與品牌/商品屬性來操作。
以他近期完成的日藥本舖博物館來說,北中南共5間博物館分別鎖定不同主題,但主要都是圍繞在日本文化上,讓消費者不只到日藥本舖買日本進口藥妝,也能感受文化的連結性。
日藥本舖總經理吳政達則表示,日藥本舖進入藥妝市場晚,必須強化市場區隔,除商品差異化,再結合日本文化,明顯與市場上的藥妝店有所不同。
尤其台北館有4層樓,為吸引消費者上樓逛賣場,特別把博物館設在4樓,而台北館斥資500萬元打造,但開幕7個月以來,已帶動整體業績成長10~15%,顯見「懷舊」不只有人氣,更能刺激買氣。(郭美懿╱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