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ungching 發達公司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1-11-21 21:26

鉅亨看世界─以報酬來報仇

鉅亨網陳怡君
Michael Arrington是矽谷大名鼎鼎的爭議性人物。(圖:維基百科)
2009 年 1 月,在德國舉辦的一場商業峰會中,一位陌生人筆直的走向一位大名鼎鼎的科技部落客朝他臉上吐了口水,盛怒之下,這位部落客氣沖沖走出會議室。
他旋即發揮本能,在部落格上以強烈的措辭充分表達他所受到的驚嚇並且嚴厲斥責對方行徑,形容吐口水者是「某個鬱鬱寡歡的歐洲企業家,他的名字我們不屑一提。」
對於這位受到攻擊的麥克‧阿靈頓(Michael Arrington)來說,其實應該已經很習慣,因為科技界再也沒有其他人比他在公共場合惹來更多類似羞辱。
他是詳載矽谷科技新聞的科技部落格《TechCrunch》創辦人。《TechCrunch》產出源源不絕的文章,帶來絡繹不絕的訪客,擴張出許多附屬網站,一躍成為科技媒體龍頭,從而吸引 AOL 的青睞,2010 年 9 月斥資 2500 萬美元收購。
一年之後,他掀起一場因潛在利益衝突而起的大風暴。阿靈頓宣布他將啟動創投公司 CrunchFund,聚焦於網路公司的種子與早期階段投資,CrunchFund 總共 2000 萬的資金其中有 800 萬來自 AOL。
● 投筆從錢
CrunchFund 消息一出,外界抨擊不斷,認為阿靈頓超越媒體與利益的分際,不過事實上阿靈頓向來都是眾人攻擊的箭靶。未來若外界緬懷阿靈頓而替他出版傳記,必有一大章節用來紀錄他無人能出其右的「被詰譙史」:
2010 年 5 月一場會議講台上,前 Yahoo!(YHOO-US)執行長 Carol Bartz 直接以 F 開頭髒話痛罵他;無獨有偶,科技評論家 Leo Laporte 也曾經在一個網路直播視訊中對他大吼;《AllThingsD》部落客 Kara Swisher 則發揮極致的諷刺功力:「想請教阿靈頓關於新聞倫理的議題,就如向布蘭妮詢問育嬰技巧一樣。」
口水戰在網路上更是噴得轟轟烈烈。他手敲鍵盤彷彿揮舞刀劍,對於朋友與敵人賞罰分明,不少人對他的文字畏退三分,但是也有另外一批擁護者將他的觀點視為真理,還有些人認為他的聲望根本是被過度吹捧。
台灣《壹電視》也唯恐趕不上這股熱潮,製作了一支動新聞來描繪他與前合作夥伴 AOL 爭鬧不休的情景,畫面中只見 AOL Huffington Post Media Group 主編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賞了阿靈頓好幾個巴掌。
前Yahoo執行長Caorl Bartz曾以F開頭髒話問候Arrington。(圖:維基百科)
TechCrunch是科技界首屈一指的網路媒體。
《TechCrunch》對於眾多作者而言是工作飯碗,對於大眾而言是科技新訊網站,對於創辦人阿靈頓來說呢?是財富泉源,是權力春藥,是他喋喋不休、喜怒無常、日夜顛倒、肥肉增生、死亡威脅的來源,還有,引燃大街上陌生人噴出唾沫的煤料。
阿靈頓從執筆者化身投資人的轉變實非新鮮,Michael Moritz、Stewart Alsop 都是從記者搖身變成創投家的成功案例。不過,阿靈頓的人格特質與參與時機,所導引的艱困形勢都將比單純越線還險峻。
撰寫部落格要求的是飛快的速度、深刻的洞察力、自我推銷以及挑起爭議話題的能力,不過創投公司所需的是完全不同的技巧。
一位創投者應該具備精準眼光、形塑企業家人格特質的才能,並且在企業新鮮人惶然無措,或者嘗試依循 Facebook 的腳步前進時適時給予意見,這些能力是創投者能否成功摘取甜美果實的關鍵。
接下來幾個月,很多初生之犢企業家必須作出抉擇:阿靈頓一方面掌握科技媒體網站龍頭的走向與瀏覽量,一方面又手捧銀彈等著灌注幼苗,這些資金到底將為他們羽翼未豐的公司創造永續價值還是不幸變成絆腳石?
● 危機四伏
「Mike 的能力與生俱來。」與阿靈頓於 2005 年並肩成立分類搜尋引擎 Edgeio 的 Keith Teare 表示:「如果你無法忍受一段歡愉刺激與異議憤怒並存的關係,或者雖能忍受,但無法恰當處理情緒,那你就很難跟任何具有強烈人格特質的人相處,阿靈頓就是這樣的人。」
創投泡沫化的危機是另一個問題,錢潮奔湧而入,但待填補的洞口卻相對稀少。紅衫資本公司(Sequoia Capital)夥伴之一 Douglas Leone 告訴阿靈頓:「資金多得不可思議,我無法理解為甚麼你還執意要跳坑。」
當不成下一個Google,那就投資下一個Google。(圖:Google)
「要成為一個企業家,就要有幻想自己能開創下一個 Google 的膽識。」Founder Collective 創辦人 Chris Dixon 表示,「退而求其次,就是相信有下一個 Google 創辦者的存在。」更不用說,當個投資者比起當個部落客,不僅能夠建立更高的威信,還能夠賺更多的錢。
「現實是,由經濟所在之處的觀點來看,比起光是紙上談兵,投資公司、創立企業才能真正財源滾滾來。」Prism Skylabs 創辦者 Ron Palmeri 表示,「矽谷存在階級制度。」他的公司是獲得 CrunchFund 青睞的頭幾家企業之一。
創業家尋覓第一筆資金時,通常都是鎖定「天使投資者」,也就是提供創業資金以圖換取可轉換債券或所有權權益的富裕的個人投資者,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創業投資人,運用蜂擁而至的投資人的錢海,以大量現金交換新創公司的股權。
不過最近這種趨勢開始有所轉變。創投基金越來越膨脹,成立一家網路公司的成本卻縮水到將近 0 支出,因此第三種方式乘勢而起:「微型創投基金」,也稱為種子基金,通常是由具有強大號召力,人稱「超級天使」的前新創公司創辦人。
● 新興形態
既有的創投者傾向在企業生命週期的初始投入資金,隨著公司成長,繼續增資,不過微型創投基金只在企業誕生之時進行投資。超級天使募集數百萬資金(創投則皆高達數千萬),廣泛投注在多家小型公司中,數額皆不大,就像是在一個寬闊的花園中灑下數百顆種子,祈願某天哪顆爭氣一點發芽茁壯,期待某天醒來就見到一朵鬱金香在風中搖曳。
當初賭上 Twitter 的創投人如今個個意氣風發,自己的名字就是品牌(例如Fred Wilson、Marc Andreessen、Chris Sacca),因此,創投的作者論也逐漸浮現,新創公司憑藉投資人的名聲獲得矚目,觀察一位創投者的投資標的,就等同研究他的事業成就。
金融投資者的生活步調讓人好生羨慕。Dixon 指出,「你不會有營運新創公司的壓力,還要負荷一堆員工雜事。如果你消失一個禮拜,地球還是照樣轉動。但是身為一名全職企業家要面對接踵而致的殘酷考驗。」
「我懷念過去的社交生活。」阿靈頓 2010 年接受《 Inc.》雜誌採訪時表示,「我糟透了,自從我開始運作《TechCrunch》,5 年來我足足胖了 50 磅(22.7 公斤)。」
與其做一名忙碌到冷酷的公司經營者,成為午餐會議和各式派對中人人諂媚逢迎的有錢大爺,對阿靈頓來說是更好的選擇。不過事情總不會十全十美,天使投資可能正在逐漸泡沫化。
● 市場過熱
種子基金公司 SoftTech VC 的 Jeff Clavier 指出: 「4年前我們(創投者)寥寥可數,現在卻多如過江之鯽,這真的叫人不安。」
2010 年 11 月,Union Square Ventures 的 Fred Wilson 警告,創新公司投資市場「過熱」。12 月,微型基金公司天使投資人 Chris Sacca 在《紐約時報》的報導中指出:「大部分價值都沒有展現其該有的意義。」
根據 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n的數據顯示,2009 年到 2010 年,針對 IT 公司的草創階段創投資金從 3.51 億攀升到 5.09 億,而早期階段投資從 21 億成長到 27 億,這股強大勢頭持續熱到 2011 年,CB Insights 指出,天使和種子創投交易從 2010 年 9 月到今年 1 月,急升 172%。
有人天生就是具有賺錢本領。(圖:維基百科)
縱使如此,像 Arrigton 一樣躊躇滿志的人無所畏懼,拒絕停下腳步。信任阿靈頓的支持者認為,他必定能夠撈上一筆。豐厚的網路人脈、對網路產業見微知著、創立公司又賣掉公司第一手經驗,讓阿靈頓從眾多投資人脫穎而出。越是雜草漫徑難以行走,就理論上而言,手持鐮刀砍劈帶路的人越顯珍貴。
Palmeri 讚揚阿靈頓思緒清晰,觀點前瞻,「尤其是既然公關操作、和 Twitter 網友『搏感情』比起建立公司還要重要,Mike 看清這點,而他不達到最後目的絕不善罷甘休。」
● 賺錢本領
Arrignton 1970 年生於加州,他進入克萊蒙麥肯納學院研讀經濟。他的同學 Burke Hanse 回憶道,在社交上總不在乎他人感受的 Arrignton 身賦堅強的賺錢本事,而且絕不放過任何機會,即使數額再怎麼渺小。
他提及,以前他們住在學校宿舍時,學生會蒐集啤酒罐和空瓶換取微薄的回收金,不過這習慣並沒有維持。而當阿靈頓搬進宿舍,他獨自重新開始賺取這筆小利。Hansen 說:「他總是先發制人,他是天生的機會主義者。」
Arrignton 1995 年從史丹佛大學拿到法律學位,隨後在網路熱潮勃興之際,進入矽谷 Wilson Sonsini Goodrich & Rosati 法律顧問公司工作。1999 年他捨棄這份正當工作,攀爬網路金礦山。
不過,虛浮數字並未轉化成真實鈔票,盛極一時的網路泡沫終究破滅,Arrinton 無所適從。2005 年,他跟 Teare 一起創建分類廣告平台 Edgeio;另一方面他也開始在個人部落格上撰寫有關科技產業的文章。
阿靈頓在加州的租屋裡為企業家舉辦派對,他們說盡好話,希望增加自家公司在《TechCrunch》的曝光率。同時涉足天使投資,發現獨特創新的公司也不吝開支票,寵物社群網站《Dogster》、為舞蹈粉絲成立的社交網站《DanceJam》、影片匯整網站《Seesmic》都曾受到他的青睞(不過,雖然這三個網站都還活著,但是也沒得到多熱烈的迴響)。
他馬不停蹄延伸觸角,與部落客 Jason Calacanis 發起科技會議業務。這段期間《TechCrunch》越來越受到歡迎,2007 年他聘雇一群寫手,當起全職 CEO,而且更以創業榮景再現的王者之姿登上《Wired 連線雜誌》封面。
● 是非人物
隨著在科技界的權勢擴張,他的行文風格也越來越強硬。他指謫公關公司「失去控制」,以《TechCrunch》可以「破壞任何我們過去曾經達成協議的新聞發布規範」,Facebook 從他公司挖角一名員工之後,阿靈頓咆哮:「再有一個,我就要宣戰。」
2008 年夏天剛開始,他在家裡收到死亡威脅,他報警,然後到夏威夷度了個假。不過無論他做什麼,總是免不了被辱罵。2009 年 1 月,在德國「口水事件」之後,他終於忍無可忍,發洩道:「針對我、《TechCrunch》或者任何一位我的同事的負面評論,某些是真的具有建設性的中肯言論,不過大部分意見都淪於可怕的謾罵。」
兩個月後,Arrignton 宣布,他不再投資新創公司,因為「競爭者和心懷不滿的企業」利用利益衝突的指控「來毀損我們的信譽」。
阿靈頓的宣告其來有自,因為他過著一天到晚上法院的日子。2009 年夏天,曾任職於阿靈頓手下的 Sam Sethi 離開 《TechCrunch》,開始自己的部落格商業寫作,他在英國家鄉對阿靈頓提出毀謗訴訟。Sethi 的律師控告阿靈頓對他施以「嚴重、惡毒、不斷的人格謀殺」,英國法院判決阿靈頓必須支付 Sethi 5 萬英鎊的賠償金,不過阿靈頓並不承認法院判決,反倒發下誓言,短期間內絕對不會踏上英國一步。
同年 12 月換成阿靈頓主動提告,他以不公平交易行為為由控告前商業夥伴 Fusion Garage。他與這家公司合作發展電子平板電腦「CrunchPad」,阿靈頓宣稱 Fusion Garage 管理高層將他排除在業務之外,不過被告否認指控。這項判決結果尚未出爐。
2010 年 5 月,阿靈頓離開矽谷前往西雅圖。「所有一切壞事都讓他傷心,」Teare 說:「他需要遠離紛擾,保護自我。」
● 自立門戶
10 月 AOL CEO Tim Armstrong 宣布併購《TechCrunch》不過並未透露成交價,據《彭博社》的報導,《TechCrunch》嫁入 AOL 的代價是 2500 萬美元。「我非常渴望能與 AOL 保持長期合作,整個團隊在工作崗位上堅守了至少 3 年,這是很大的激勵。」
Engadget是另一個AOL收購的消費性電子產品新聞網站。
然而阿靈頓的脾氣並沒有因為 AOL 的銀彈攻勢就此有所收斂。2011 年 1 月他砲口對準另一個 AOL 收購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網站《Engadget》的編輯群。Joshua Topolsky 回應阿靈頓:「我們的立場是,你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本質或許是個騙子,我們全神貫注做好工作,你不斷因為某些不明不白的因素企圖傷害我們。」
手中現金滿滿的阿靈頓決意重返投資領域。2011 年夏天決定自立門戶成立基金。他和他的大學朋友 Patrick Gallagher 為 CrunchFund 募集資金。9 月底在高盛於紐約舉辦的會議中,Armstrong 比較了 Crunch 和 AOL 現有的微型創投基金,他說,「這就像是施打了類固醇的 AOL Ventures。」
不過,CrunchFund 成立消息一出,馬上引來利益衝突的擔憂。《紐約時報》時事評論家 David Carr 描述 CrunchFund「幾乎超越分際」,《AllThingsD》專欄作家 Swisher 則形容其為「巨大、貪婪的矽谷豬堆。」赫芬頓接受《Time》採訪時表示,阿靈頓不再是 AOL 的員工,不過他們歡迎他繼續為部落格無償寫作。
阿靈頓在《TechCrunch》發表文章回應 AOL 必須尊重網站的獨立性,還附上士兵方陣隨時蓄勢待發準備作戰的插圖。不過他敵不過一整個星期來自各大媒體的連番轟炸,宣布離開 AOL 和《TechCrunch》,不過來自 AOL 的 800 萬將繼續支持 CrunchFund。
Dixon 指出,新創公司投資人的新選項是否將帶來回報現在還不能妄下定論,「種子基金才剛出現,誰都無法斷言它的未來。」他投資了阿靈頓的 CrunchFund,儘管他先前才說過今年的投資市場「太過擁擠」。他也補充,雖然前幾年資金更豐碩,不過相對市場也有更多值得投資的優質公司。
如同每位公眾人物,外界將對阿靈頓的投資「作品輯」品頭論足。矽谷超級天使同時也是 CrunchFund 支持者 Ron Conway 對他相當有信心:「他會是個很棒的投資者,很多企業家的第一選項沒有別人就是阿靈頓,他的名聲是基金的最佳招牌。」
Swisher 說:「假設阿靈頓慧眼識見下個 Facebook,他再怎麼離譜的自吹自擂都無關緊要了。」
紅杉資本公司的 Leone 在《TechCrunch》9 月舉辦的 Disrupt 峰會中詢問創投何以吸引阿靈頓之因,他毫不猶豫的回答:「用別人的錢來做投資,這樣的商業模式,我喜歡。」 (文:陳怡君)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