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ch 發達公司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11-10 16:01
風力發電解析/破壞景觀 威脅候鳥
2009/11/09
【聯合報╱記者湯雅雯、郭錦萍】
大家都知道石油早晚會用完,前兩年許多國家開始鼓吹用生質能源,去年發現因玉米大量拿去製油後,竟造成全球糧價飛漲,今年歐美及中國幾乎都轉向發展風力發電。但風力能源本身或許乾淨,但它和其他替代能源一樣,有利有弊。
根據紐約時報曾做過的一個專題報導,在瑞典在丹麥間的一個淺峽灣中,有座耗資2.8億美元建造的風力發電廠,它是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廠之一,經營者是瑞典的一家能源公司。但周遭住民對它並無好評,他們抱怨這些高大的風車破壞景觀,能源專家則質疑風力當能源的可靠性。
首先,風不是一年到頭都有。有風時,未必是在電力需求高峰。而且,為了利用最適發電的風,風力發電廠往往建在遠離電力需求高的地方,生產的電力必須用高壓電線遠距輸送。
另一個被質疑的問題是,許多風機設在鳥類飛行的路線上,尤其是設在海岸邊的風機對候鳥安全更是重大威脅。
倫敦ABS能源研究公司的報告去年還說「風力發電的環保效益,不如宣稱的那麼大。」 但有人認為這個產業的產能,在過去五年以平均每年26.3%的速度擴增,比水力發電初期成長速度還快。
也許專家對來去無影的風覺得難以掌握,但從最近的大規模投資看,各國政府無論如何都必須把風力能源當回事。
美國在2006年擴增的發電量,打破任何一年的紀錄。美國風力發電量1157.5萬瓩,是全球第三大風力發電國,僅次於德國和西班牙,並以比任何國家都快的速度擴充。
德國有兩萬個風車,生產全國5%電力,倡議者說,要達成政府所定2020年以前達到以再生方法生產至少20%電力的目標,風力發電極為關鍵。但這個目標已因種種因素減緩。主要是因德國已找不到設置風車的地點。原料價格上漲也讓建造風力電廠的成本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