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vinfan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6-05-27 06:40

財經觀點/盤活股市,壯大資本市場

2016-05-27聯合報 記者詹惠珠整理
過去台灣股市的年周轉率動輒在200%以上,也曾高居世界第一,如今交易量逐漸下降,年周轉率降至100%以下,大陸市場崛起後,很多人擔憂台灣股市會不會被邊緣化?
雖然證所稅的取消已塵埃落定,但除證所稅外,其他稅費仍構成交易市場的摩擦(friction),每年800億元的證交稅使得股市的資金池也減少800億元,在股票市值未見成長的情況下,股市資金池的萎縮自然影響到成交值,交易不活絡又影響到股價,壓低本益比,使得本國或外國公司來台上市的意願下降,而真正來台上市的可能不是我們希望收到的好公司,形成逆選擇(Adverse Selection)。
就股利所得稅而言,如果是現金股利,納入課稅範圍較無爭議,只是對高所得的人最高課到45%,遠比外資多,造成資金外流,再變身外資來節稅,未外移的投資者也會以各種方式來規避股利所得稅,例如變成法人投資,或者在除權息交易日之前拋出股票,等除權息之後再行買回。其他的方式包括以股票期貨、股票選擇權、認購權證來取代股票,或將一籃子的股票換成ETF,等除權息季節過了,趁ETF尚未配息之前再換回股票。
如果高所得的人都這樣操作,真正去領取股利繳交股利所得稅與補充健保費的人恐怕多數是低稅率的投資人,與租稅正義有所違背。
至於股票股利並非真正所得,只是把一個蛋糕切成更多片,但每片變得比原來小,投資人的財富並未增加,對股票股利課所得稅或補充健保費也不符量能課稅的原則。財政部基於國庫收支的考量,主張降一稅必增一稅,如果升降之間容許一些時間差,先降稅滋長股市,讓股市變大、變活絡,投資人也因此樂於投入股市。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股市好時消費意願會提高,各行各業獲利會跟著提升,政府便可從其他稅目去增加稅收。借鑑國外經驗,跟我們發展程度差不多的市場,例如香港、新加坡,甚至中國大陸,這些地方對於證券投資的稅負都不高,他們並不是不管租稅的公平正義,而是他們知道市場需要養分,需要成長,未長大以前課太多稅會影響市場的發展,值得深思。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