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n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8-03 16:54

鴻海花2,500萬美元威脅大立光 難度高

全球EMS霸主鴻海在近期花了2,500萬美元(約新台幣7.9億元),投資一家研發手機照相鏡頭新技術的新創公司,於是市場就有「鴻海將威脅到大立光地位」的說法出現。要對大立光造成威脅,竟然這麼簡單?
身為即時通訊軟體LINE的重量級用戶,應該對於之前一個瘋傳的文章存有印象,文章的內容大概是強調太陽能發電有多麼大的好處,而台灣政府「只要花區區幾億元」在高速公路側面搭建太陽能板,根本不需要蓋核四,而且還義正辭嚴的指稱「問題關鍵就在於政府做不做而已」。這種嚴重錯誤的思維,就跟「鴻海投資2,500萬美元就能威脅大立光產業地位」是雷同的。
對於價格越拼越激烈的智慧型手機來說,要如何創造價值?早成了各家品牌廠絞盡腦汁的大問題。而手機鏡頭與模組佔一支智慧型手機的總成本並不高,藉由拉高鏡頭規格、創造差異化,就成了一個極為可行的解決方案。
因此,手機鏡頭在這幾年的畫素提升速度,遠高於數位相機。最早,手機鏡頭是由外接開始,然後才開始內建,最初也只是CIF(10萬畫素)等級,而當時的數位相機已經超過800萬畫素;到目前,數位相機雖晉升2,000萬畫素,但手機鏡頭也拉高到1,300-1,600萬畫素,雙方的差距並不遠。
此外,把手機鏡頭的光圈拉大,不僅可創造淺景深效果,並能強化在夜間拍照的成功機會;加入防手震,當然是為了避免晃動。至於備受關注的下一個革新,則是「雙鏡頭」的採用,藉此達到不同景深、兩種變焦距離、補強畫素等效果。更重要的是,若雙鏡頭能蔚為風潮,對於鏡頭和模組廠來說,等於出貨量憑空多一倍,而現在還有哪個產業的市場需求量能夠瞬間倍增?
對鴻海來說,以其龐大的基業和規模來說,花區區2,500萬美元,投資一家新創技術的鏡頭廠,這是賭一個機會,本就無可厚非。只是,光學產業真的和其他電子業不一樣,錢多,未必辦得了事。
還記得鴻海當初曾砸下大錢併購普立爾?甚至早一點的「鳳凰計畫」?這些的投資案堪稱鴻海歷史上少數的失敗案例,就足以證明光學產業「很難搞」。而手機鏡頭近年來也陸續出現過多種新技術,包括液態鏡頭、Wafer Lens等等,一開始無不沸沸揚揚,之後也都無疾而終,再度證明光學業不是靠資本密集就能成功。
大立光執行長林恩平就強調,手機鏡頭的成功與否,不能光考慮到理論上所能達到的效果,製造上的良率,及生產出來和產品的價格競爭力更是關鍵。換言之,眾多的新技術,往往只是符合其中一項要素而已。況且,大立光本身也有團隊隨時緊盯各種新技術,就像是營運上始終抱持著「每家競爭對手都很強」的心態一樣。
總之,鴻海願意投資新創企業,絕對是件好事,因為人類的進步往往就是源自於微小的起點。但旁觀者若要將其無限放大,將炒話題當真,那就大可不必了。(工商時報)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