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4-11-11 06:26
為什麼中文系畢業生不愛讀文學作品--2
為什麼中文系畢業生不愛讀文學作品--2
這幾本書分別隸屬於十分經典的「外國文藝理論叢書」、「現代外國文藝理論譯叢」、「20世紀歐美文論叢書」、「20世紀西方哲學譯叢」等,基本上囊括了最重要的文藝理論書籍的中譯本。
中文系具有研習文學理論的得天獨厚的條件,而文學理論被視為解讀文學作品的倚天劍、屠龍刀,或者說,就是王敦所說的「打開文學的方式」。但是,對理論的迷戀,卻常常使得不少中文系的學生反而逐漸不再閱讀文學作品。這大概有三個原因。首先,理論文本的確能夠磨礪一個人的理性,促使他不再滿足於詩賦小說戲劇帶來的純粹的美與詩意,而是緊緊追隨著哲學的「洞穴之光」,力求抵達文學真正的本質;其次,理論的力量猶如庖丁解牛,能看透、看穿、看破許多文學作品的敘事陷阱、修辭屏障和抒情動機,這會使人喪失掉不少閱讀文學的樂趣;最後,研習理論比閱讀作品要花費數倍的時間,有些理論語言尤其艱澀,而且絕大多數理論是舶來品,對理論的追逐必定會走到非閱讀外文原著不可的地步,閱讀文學的時間反而少了。
於是,許多人一隻手拿起了「打開文學」的工具——文學理論,但另一隻手同時卻把文學給「合上」了。寫論文、讀學位、發文章,哪一樣不得需要理論呢?有時候會覺得,只有能夠迎合、言說理論的文學,沒有不能解讀文學的理論,如果確實沒有,那就換一種理論吧。文學不僅是理論投射的客觀對象,甚至成了理論的附著物,文學為理論而活。這就是為什麼越是中文系的學生,越不愛讀文學作品的原因。但顯而易見,文學並不為理論而活,為理論而活的只能是人。
其實,喬納森·卡勒早就說過,「理論是由思想和作品匯集而成的一個整體」(《文學理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頁)。理論本身就包含了對作品的閱讀,可是,我們怎樣才能重新面對文學,在一個恰當的閾值內使用理論打開這些文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