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健康養身   發佈於 2024-04-29 07:44

中醫治療骨折的原則---2

中醫治療骨折的原則---2
<2>關節脫位 古稱脫臼或脫骱。
上下骨之相合處有臼有杵,脫臼是指傷後杵骨位置改變而脫離其窠臼者。亦即損傷後,使關節內各骨之關節面相互之間失去了正常關係。
骨折後遺症的臨床表現
一、麻木是臨床常見證候,與傷科疾病關係十分密切。
麻木常見於各種損傷後期,或並發於各種勞損之時,其中以頸、腰部勞損時尤為多見。根據引起麻木的病理機制,可分為瘀阻麻木、氣虛麻木和血虛麻木等三種類型。
瘀血麻木:骨折、脫位、凝、挫、扭、閃等各種損傷,失於治療,或治不得法,使瘀血未能散盡,是引起麻木的常見原因。再有損傷之後,腠理不固,風、寒、濕邪入侵經脈,也是引起麻木的重要原因。另外,如汗出當風,或驟遭寒邪,常常也可引起局部麻木。臟腑氣滯,波及經脈,可引起經脈循行部位的肢體麻木。
氣虛麻木:氣有溫煦、熏膚、充身、澤毛的作用。損傷失血過多,未能及時恢復,耗血損氣,氣虛不足;骨傷患者,長期臥床,,久臥傷氣;體弱多病,脾胃素虛者,氣亦常不足。凡此種種,均可影響氣的溫煦、熏膚作用,而發生麻木。故《素問·逆調論》說:「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景岳全書》又說:「氣虛則麻。」軀體經年累月勞累過甚,耗氣過度,經氣受損,經絡氣虛,也可引起麻木,如頸椎病、腰腿痛的肢體麻木。
血虛麻木:血具有「濡潤宣通」,「灌溉一身」的作用,內而五臟六腑,外則四肢百骸,均賴血的濡養。損傷或產後失血過多,血液的滋生難以為繼;役用傷腎,腎氣衰憊,腎水不足以滋血;傷後過用攻伐之品,脾胃虧損,水谷精微不足以生血。上述情況都可以造成血虛,血虛不能濡潤肌膚則為麻木,故麻木必見血虛的證候。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