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層肉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健康養身   發佈於 2023-06-24 13:31

顯影劑使用量越大 腎損傷風險越高

記者郭庚儒綜合報導


大多數介入性心臟治療,譬如冠狀動脈擴張術與支架置放術,都需要使用顯影劑,然而醫師在顯影劑“使用量”卻有極大差異。
心導管血管攝影、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攝影等,都需要使用顯影劑,接受介入性心臟治療,例如冠狀動脈擴張術與支架置放術,也都需要使用顯影劑。國外研究發現,顯影劑使用量越大,腎損傷風險越高;研究結果已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心臟科》(JAMA Cardiology)。
顯影劑使用量越大 腎損傷風險越高
研究團隊利用美國國家心血管登記資料,歷時3年、分析超過135萬名病患以及6000位醫師,結果發現,不同醫師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時,顯影劑使用量差異很大,介於79至487ml之間。
研究也發現,不同醫師之間,病患發生顯影劑腎損傷的差異也很大,介於0至30%,排除控制病患風險與介入前腎功能等干擾因素,每增加75cc顯影劑使用量,發生顯影劑腎損傷機率則會增加42%。
醫師無法得知其他醫師 顯影劑使用量
評論者Somjot S. Brar表示,醫師顯影劑使用量較大,可能來自很多原因,例如缺乏顯影劑使用的認知與考量病患風險責任。如果醫師不知道其他醫師執行相同手術時,顯影劑用量就可能低於自己的使用量;或是沒有任何根據顯示,顯影劑量需要改變,很有可能仍然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執行手術。
有學者主張,應該統計介入治療醫師顯影劑使用量,同時校正病患嚴重度風險,提醒醫師是否有發生顯影劑使用量高於同儕的情形;不過,部分醫學中心專門處理較複雜的個案,若要限制顯影劑使用量恐有困難。
建立標準作業流程 及早發現顯影劑腎損傷
研究者提醒醫師與醫院管理者,應該監測顯影劑使用量,並定期回饋介入者使用量與同儕使用量的差異,以及顯影劑腎損傷的差異,同時也要建立標準作業流程,且介入治療前要評估腎功能、治療後評估腎功能,才能及早發現顯影劑腎損傷個案。
參考資料、文獻來源:
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李若綺
2.參考文獻:Amin A.P. Bach R.G. Caruso M.L. et al. Association of Variation in Contrast Volume With Acute Kidney Injur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JAMA Cardiol.Published online July 05 2017. doi:10.1001/jamacardio.2017.2156
3.參考文獻:Caitlin E. Cox. TCTMD. https://www.tctmd.com/news/highs-and-lows-contrast-volume-pci-varies-greatly-among-us-physicians
4.名詞解釋: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簡稱PCI)為撐開已窄化的冠狀動脈,使血液再流通的手術。介入手術可減少冠心病病人之心絞痛,並且使其心臟功能增加。這手術利用穿刺皮膚方法將導管放入腹股溝之股動脈或手腕橈動脈,再利用X光技術引導導管進入心臟。此一手術在急性冠心病發作時,可發揮救急扶危的功效。
5.名詞解釋:急性腎損傷: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簡稱AKI)係由急性腎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簡稱ARF)修改而成,為了修正原本容易被誤以為急性腎衰竭的病理變化只有二分概念,以及將急性輕度腎功能降低的情況包含在其中,急性透析品質創始小組(Acute Dialysis Quality Initiative Group ADQI)在2002年使用新的定義標準RIFLE criteria,根據血清肌酸酐及尿量的變化將病人分為三種程度的腎損傷(Risk Injury Failure),再將病人的預後分成兩種情況(Loss 與 ESRD)。
6.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 https://goo.gl/2jomgF
7.《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