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vinfan 發達集團總裁
-
來源:健康養身
發佈於 2015-12-17 11:56
陳亮恭:讓老人不老!最重要的條件就是「零失能」
Web only作者 : 楊心怡
高齡社會是全球都面臨的考驗。而台灣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到民國150年,台灣扶老比將到達81.4%,1.2名青壯年就要負擔一名老人。而且從統計數據看來,這樣的社會結構或已成定局,即使從現在開始大家多生小孩也來不及了。
看到這個數字,台灣的青壯年可能心裡已經開始害怕,他們未來的負擔只會愈來愈重。這個困境難道沒有任何解方嗎?《康健雜誌》舉辦的 康健趨勢論壇《Vision 2025 預見高齡,想像未來》 中,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提到,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老人不老」。
「不老」?你以為是開玩笑,其實不然,「不老」重要的條件就是「零失能」,也就是應該致力於延長健康餘命,而不只是著眼於平均餘命。
以現在已開發國家來說,整體平均餘命已大大延長,但不健康的生命卻增加得比健康的生命來得多。以亞洲的台日韓三國來看,長者平均皆有8~10年的不健康生命,尤以韓國女性情況最糟,約11.3年。但即便如此,都比美國的狀況來得好,約10~12年。「生命愈來愈長,健康愈變愈少,死亡愈來愈難」可謂現在長者的寫照。
要想打造零失能的超高齡社會,需要醫療體系與照護服務、生活環境的支持。只是陳亮恭也提到,台灣現行的醫療體系有急性醫療、急性後期照護,還有長期照護及社區照護等不同服務體系,長者通常是在各體系裡穿梭,缺乏整合的規劃。
事實上,關鍵字只有一個, 「失能預防」,以預防失能為主體來設計整個照護、醫療環境。 除了中風之外,絕大多數的失能是緩慢發生的,只要找出身心機能下降的因子,就可逐一設計預防失能的策略,如運動、優質飲食、認知訓練、增加社會參與及慢性病管理,串連出完善的照護體系。
除了整體社會環境的支持,個人也要提早規劃。陳亮恭認為,台灣前陣子不斷倡議簽署DNR,但在邁向高齡的路上,不是只有插管不插管的決定而已,還有很多複雜議題需要提早規劃,包括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年生活?你想要多少健康老年人生?你需要什麼樣的照護?這些規劃是要提早由自己來思考、決定,而不是等到末期、已經躺在病床上了,才由家人幫忙規劃,或任由大環境支配。
這次論壇也邀請日本、韓國講者分享各國面臨超高齡社會的挑戰與策略,大家一致同意,讓長者維持身體健康,從預防到醫療無縫接軌管理是最重要的任務。只是該如何完成這項任務,陳亮恭強調,我們需要更前瞻的思考。超高齡社會結構勢不可擋,而且速度之快,前所未見,傳統思維與策略是無法套用的。
賦予老人新的正面形象,用新的角度看待老人,才能發展出新的因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