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客 發達集團處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9-08 16:12

永遠不要只買市場最看好的股票!

越多人說會漲…越容易崩盤
2025-09-08 15:40 聯合新聞網/ 丹尼爾.吉瓦尼

永遠不要買進人們預期會表現良好的股票

班傑明.史坦(Benjamin Stein)和柴克瑞.斯坦伯格(Zachary Sternberg)兩位大學生,都擁有有趣的背景。他們在大學期間成立了一間避險基金,名為雲杉屋投資管理(Spruce House Investment Management);這支基金為許多知名客戶管理高達數十億美元的資產,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學院(MIT)。

他們花了大量時間狂讀巴菲特的年度股東信,渴望成為下一個巴菲特。

成立後的最初幾年,他們的績效非常出色。在扣除管理費後,他們仍創造了18%的報酬,相較於標普五百指數約8%的年化報酬率,他們的表現無人能敵。他們的成功如此前所未見,甚至被邀請參與撰寫新版《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一書──巴菲特的導師葛拉漢的著作。

但是到了2019年,他們將投資組合轉向幾支成長股,包括Carvana(線上二手車經銷商)和Wayfair(電子商務業務),他們各自持有數百萬股。

這些股票一開始表現得非常好。

Carvana從2019年的80美元飆升至2022年的360美元。

Wayfair從2019年的150美元上升到2022年的340美元。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到2021年年中,他們的投資組合已經以每年20%的速度成長,幾乎是標普五百的兩倍。」史坦與斯坦伯格寫道:「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我們就讓雲杉屋參與了一些品質極高的創投與成長股機會。」

但是後來一切都變了。

華爾街對這些股票的成長預期過高。他們相信Carvana會持續保持三位數的成長率,而且預期Wayfair每年都會有40%到50%的成長率。

但是,幾乎沒有任何公司能夠達成這麼高的期望。

結果你猜發生了什麼事?

有一天,這兩間公司都無法達到這些高預期。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兩間公司的股價就都崩盤了。Carvana和Wayfair的股價分別下跌了98%和90%。

這些股票──以及其他成長股──跌幅如此之大,結果史坦與斯坦伯格在年底前讓客戶損失了三分之二的資金,導致他們的基金被財經媒體網站ValueWalk評為十大表現最差避險基金之一。

他們的故事揭示了一個寶貴的教訓:永遠不要買大家都預期會表現良好的股票。
在職場上,員工通常會降低主管的預期、同時提高自己的成果。為什麼?如果員工把主管的期望設定得過高,就會很難超出預期、無法讓上司滿意。

同樣的概念也適用於股票。預期愈高,一旦公司未能達標,跌幅就愈大。如果華爾街對某一支股票抱有高度期待,那麼經營團隊就幾乎不可能滿足投資人的期望。換句話說,如果一支股票的期望很高,公司就很難超越預期。結果這支股票的績效絕對好不到哪裡去。

在網路泡沫時期,華爾街對科技公司的期望異常地高。「這間科技公司將成為下一間IBM,」他們說:「那間公司會達到10億美元估值。」但這些公司從未達成那些不切實際的預期。當華爾街意識到這點,他們就會立刻拋售股票,導致價格崩跌。

雖然我們不會每天都遇到網路泡沫,但這樣的事情其實經常發生,只是規模較小。

2020年時,華爾街對汽車生產商 Nikola的未來抱有極高期待。有投資人預測它會成為整個電動車領域的龍頭;也有投資人認為它對特斯拉的市占率構成重大威脅。總而言之,所有人都預期它會表現得極其優秀。但是,這間公司從未實現這些期待,股價從每股1977美元暴跌至不到5美元,成為近年表現最差的股票之一。

股價被高估的最大警訊,就是它看起來像一支「熱門股」。很多時候,讀者會寫信問我:「你覺得○○股是一間值得投資的公司嗎?」他們問的公司幾乎全都是當下最熱門的股票,近期的例子包括超越肉類公司(Beyond Meat)、Nikola和輝達。

千萬要當心熱門股。這是一條違反直覺的建議,大家都喜歡投資那些預期會表現良好的公司。但事實是,那些大家都預期會表現最好的股票,往往最有可能無法達成預期(因此表現不佳)。

你應該做的是買進沒人想要的股票⋯⋯。


(本文摘自方舟文化《22歲投資奇才的選股筆記:成功的投資人都如何面對市場?一套「掌握這檔股」策略,不懂專業術語也能穩健致富。》作者:丹尼爾.吉瓦尼)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