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 14:23

川普政府對半導體加徵關稅,是納入美國《232條款》國安調查領域。(法新社)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總統川普提出徵收高達100%的晶片關稅,意在迫使全球半導體製造重回美國本土,這項政策預計將重塑全球供應鏈,促使企業爭相在美設廠以獲得關稅豁免,由於美國在半導體產業上對亞洲,尤其是東亞地區,有著高度的依賴。對此,《Ainvest》指出, 菲律賓半導體公司面臨美國關稅和與中國相關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所帶來的生存風險。
根據2024–2025年數據,亞洲供應商約占美國半導體進口總量的83%,顯示其在全球晶片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其中,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為前三大來源國。而菲律賓沒有名列美國十大半導體進口夥伴名單,但電子產品是菲律賓最大的出口商品,且美國為該國的最大出口國,一旦川普新晶片關稅政策正式上路,菲律賓現行的免稅待遇未必能延續,恐見面臨高關稅衝擊
據報導,電子產品是菲律賓最大的出口商品,包括半導體零件和積體電路等通常用於製造智慧型手機和家用電器的零件,而美國是菲律賓製造產品的最大出口國,面對美國19%的對等關稅關稅,2025年是具挑戰性的一年。
菲律賓主要半導體封裝與測試廠商,其中SFA Semicon Philippines Corporation(SSP)為重要公司。公司創立於2010年,總部設在龐帕嘉Clark自由港區,主要生產汽車與消費性電子用半導體,三星為主要客戶。SSP涵蓋晶圓製造、封裝及測試全流程,積極投入研發與減碳,2023年營收約2.17億美元。
數據顯示,2024年菲律賓的半導體產業佔其對美出口的53.4%、約141億美元(約新台幣4201.4億元)。外媒指出,菲律賓與美國都是WTO的ITA簽署國,大多數電子與半導體產品(IC、封裝模組、主機板、感測器等)皆享有零關稅待遇。因此,菲律賓目前出口至美國的半導體產品多數享有來自ITA的零關稅待遇,屬於現行互惠貿易安排的一部分。
然而,川普提出的100%晶片關稅是基於《232條款》的單邊貿易措施,目的是逼迫晶片製造回流美國,可能完全繞過現有的多邊與雙邊關稅豁免機制。一旦新晶片關稅政策正式上路,菲律賓現行的免稅待遇未必能延續。
數據顯示,越南位居美國十大半導體進口夥伴榜首,對美出口晶片總額達58.4億美元(約新台幣1740億元),占美國進口比重達25.1%,為美國最大半導體供應國。越南成長多來自外資大廠將封裝測試或模組轉至當地(如美光、英飛凌、三星),雖然非先進晶圓製造,但快速崛起已為全球半導體製造熱點。
泰國以36億美元(約新台幣1072億元)居第二、市佔率15.5%,憑藉成熟的電子業與技術工人優勢,吸引不少國際半導體廠商。馬來西亞則以34億美元(約新台幣1013億元)排第三、占14.6%,其策略位置與友善的投資環境長年吸引半導體封裝與測試(OSAT)業務。
其餘進口來源包括:印度、柬埔寨、日本、韓國、台灣、中國、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