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武 發達集團副處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3-25 06:38
新聞分析-減碳喊震天 電動車牛步化
2010-03-25 工商時報 【沈美幸】
國內汽車廠瞄準2020年全球電動車需求倍增至1200萬輛的兆元商機,就連電池及馬達等關鍵零組件業者也蓄勢待發,搶在政府政策之前投入研發,準備分食市場大餅。馬政府上台雖高舉節能減碳政策大旗,但電動車產業政策卻陷入難產,甚至還呈現業者一頭熱的景象。
台灣想發展電動車產業,絕非此時此克突奇發,其實在2007年,陳水扁執政末期,當時經建會主委何美玥眼見國際油價高漲、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就找上裕隆集團旗下華創車電、東元電機及富田等多家廠商共同投入電動車研發。裕隆找上有研發經驗的美國ACP公司技術合作,剛好ACP幫美國TESLA車廠、德國MINI車廠開發電動車,讓國內電池、馬達及控制器商有機會打入國際電動車廠供應體系,進而建構台灣電動車的產業鏈。
隨著政權轉移,國民黨重新執政而高舉節能減碳政策,但電動車發展產業政策卻依舊是空中樓閣。遠的不說,光電動車充電站等基礎設施,由中油或台電建置就吵翻天,更甭說電動車法規及補貼措施。尤其是電動車免徵貨物稅的租稅減免措施,財政部以國家財政困難為由,要將業者建議將電動車示範運行可享受免徵貨物稅至少5年縮短為3年,讓台灣電動車補貼金額不到美國、日本及德國等先進國家的五分之一,連大陸每輛汽車最高補助款新台幣30萬元都高過台灣。
這也難怪身兼台灣區車輛公會理事長的裕隆汽車總經理陳國榮抱怨說,政府推行3年內3千輛電動車示範運行政策,這段時間各縣市政府或企業購買電動車免徵貨物稅,過了示範運行期,以現行電動車售價比汽油車售價貴1倍以上,電動車減半徵收貨物稅還是比汽油車高,絕非財政部所說稅收減少,結果就是懲罰購買電動車的企業或個人。
以每輛電動車研發至少4年,驗證也要2年以上時間,開發成本至少2至5億美元,一家車廠3年銷售3千輛電動車,未達經濟量產規模,更別說是投資回收,哪有廠商敢投資。政府若遲遲無法端出完整配套的產業政策,業者自然選邊站,台灣也錯失發展電動車產業的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