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02-06 07:51

印度神話破滅了嗎?

印度神話破滅了嗎?
近來由於印度國內經濟改革停滯、政治陷入泥淖,國際間唱衰印度的言論不少,很多專家悲觀地認為印度經濟發展奇蹟將逐漸成為海市蜃樓。但我個人認為,觀察印度經濟發展要以中長期的經濟成長力來討論。
印度自1991年推動經濟改革以來,經濟以平均每年7%的速度快速增長,在2004年至2008年間,平均增速更高達9%,而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惟自2008年以來,先是美國金融海嘯,後有歐債風暴,在全球經濟陷入一片低迷下,印度亦面臨經濟成長放緩、外資抽腿、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盧比狂貶等嚴峻挑戰。
但我認為,印度正值經濟學家認為的「人口紅利」階段(適齡勞動力占比大於被撫養人口占比),中產階級人數正一步步向上爬升,它仍具有足夠發展及成長之潛力,是不應忽略的重要市場。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資料顯示,2011年印度國民GDP為1.84兆美元,排名全球第10位,平均國民所得為1,517美元,較2010年成長20%,顯示印度民眾可支配所得增加,購買力漸增,反映印度內需市場之欣欣向榮,加上印度並無一胎化政策,因此專家推估2020年印度人口將超越中國,位居世界第一,至2050年預估可躋身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在印度12億人口裡,北中部約有6.35億人,相當於美國+印尼+南非總人口數;其次南印度占2.5億人,相當於巴西+英國總人口數;東北東部印度占1.79億人,相當是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總人口數;西印度約1.74億人,相當是日本+韓國總人口數,從這樣的數字來看,印度市場處處有發揮的空間。
許多跨國企業看出印度廣大內需市場之潛力,積極重新佈局,以搶佔12億人口之先機。例如美國星巴克在2012年與塔塔集團合資,第三度叩關印度,就是看中印度人口結構正在轉變,中產階級人口快速增加,內需龐大,未來能夠成為世界第一的消費市場。
日本由1980-90年代即開始注目印度市場,累計至2011年為止,日本在印度之企業共1,400多家,長期居住印度人數共2,700多人。例如本田、山葉、東芝、三菱電機等企業皆已建立相當市占率與知名度,本田對印度市場更是充滿信心,預計今年機車年產量可達400萬台,未來發展潛力十分可觀。
印度另一優勢即是印僑,全球印僑約有2,191萬人,約為華僑人數5000萬的一半,分布於世界110國,因地緣關係,印僑多分布於非洲、中東國家。根據統計居住沙烏地阿拉伯之印僑有179萬9千人,居住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之印僑有175萬人,居住南非之印僑有120萬多人,居住模里西斯之印僑有88萬多人,再加上印度地理位置上居於前往中東、非洲發展之橋頭堡(Door-Gate),若可善加活用印僑之資源,未來向中東、非洲國家發展之路將能更加順暢。
事實上,不少旅居世界的印僑成就斐然。根據印度政府統計,印僑至今在海外僑居地已出現3位總統、3位總理、3位諾貝爾獎得主、無數位部長及議員。在美國留學生也以印度人最多且教育水平高。據了解,在美國,有38%的醫師是印度人,微軟有34%員工是印度人,IBM則有17%,NASA更是有36%科學家為印度人,相較印度國內教育普及度低,印僑人才充沛,遍及各領域,勢力龐大,他們不但是印度文化的使者,更是積極在僑居地影響當地政府,協助印度展開外交活動,是印度十分重要的軟實力。
我曾多次參訪印度,發現印度人相當重視家庭,家族意識非常強烈,年輕人參加宴會時,家長也會同時受邀出席;即使是多年旅居在外之印僑,論及婚嫁人選時,依然會徵求父母同意,如此家族與道德倫理觀念,與我們十分相近。但相較於台灣在中國投資企業家數約8萬多家,在印度卻不到1百家,若計算經濟部投審會通過之投資案,僅35件,與日本、韓國在80、90年代便逐步在印度耕耘,至今已有成果,並於2011、2010年分別與印度簽定「經濟夥伴協定」,搶佔市場,東南亞國家也紛紛與印度簽定自由貿易協定或是經濟合作協定,台灣於印度之投資發展仍處於未開化階段,大幅落後鄰近國家。
過往至印度發展,民俗文化多有限制,近來已逐漸得到解決,諸如種姓制度的文化已逐漸變動改善,以英國之民主政治機制為基礎使政治相對穩定,且IAS官僚體系有效被尊重,長期而言仍十分看好。
不過,印度尚有需克服之難題, 例如基礎建設不足、地方分權制度仍然十分強、種族與宗教等相對複雜等等,台商到大陸發展的經驗已不適用於印度,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發揮台灣優勢,打造出經營特色。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