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2929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9-21 05:44

爛尾樓危及房市?央行:零星個案

2025/09/21 05:30  
央行指出,截至7月底,國銀建築貸款的逾放比率僅0.09%,顯示銀行對建商授信仍屬安全,沒有系統性風險。(資料照,記者徐義平攝)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近期媒體接連報導多起「爛尾樓」事件,引發社會關注,並有建商將矛頭指向中央銀行信用管制措施,擔憂房市管制恐引發建商倒閉潮。央行強調,經查只有一案未完工成為爛尾樓,屬於零星個案,並未擴散影響整體房市;但央行也建議內政部應強化建商管理機制。
央行說明,「爛尾樓」指的是建案停工,導致無法如期完工交屋,進而傷害預售屋買方的權益;通常發生在財務體質較弱的中小型建商,若過度舉債、銷售不佳、營建成本上漲,或遭遇銀行縮緊貸款,都可能讓資金斷鏈而停工。
國銀建築貸款逾放比僅0.09%
例如外界點名的嘉義、花蓮、台北與台中等多個預售個案。央行指出,僅查僅有一案未完工成為爛尾樓,其餘皆已完工進行法拍或有建商接手續建,並非全部都停擺。且截至七月底,國銀建築貸款的逾放比率僅○.○九%,顯示銀行對建商授信仍屬安全,沒有系統性風險。
央行說明,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規範建商必須在十八個月內動工,目的是避免以銀行資金囤地、養地、炒地;若建商無法在期限內動工,已有彈性協處機制。包含因「不可歸責因素」無法動工,建商可與銀行協商延長動工期限,即便是建商自身原因,也可與銀行協商貸款額度逐步收回的條件。
央行建議,部分建商高度操作財務槓桿問題值得重視,目前台灣尚未建立建商管理機制,多數非上市櫃建商也不需要公開財報,使得購屋者難以掌握其負債或現金流等財務狀況,內政部應進一步強化建商管理機制。
央行也提醒,民眾購屋時不要被建商「低自備款」、「零付款」等促銷話術所迷惑,近期不少交屋糾紛,就是因民眾誤信代銷或建商口頭承諾的貸款成數與利率。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