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新聞中心 2025-09-19 21:34
根據近日一場主題發布會上的消息,北京的中國生產毛額 (GDP) 預計將在「十四五」規劃收官的 2025 年末,站上 5 兆
人民幣的台階。繼上海之後,北京將成為全國第二個達到此經濟體量的城市,進一步拉開與深圳、廣州、香港等城市的差距。
北京將成第二個GDP五兆人民幣城市 引領中國城市經濟新格局(圖:shutterstock)
數據顯示,北京 2024 年的全年 GDP 為 4 兆 9843.1 億元。
「富可敵國」的經濟體量與新的城市梯度
5 兆
人民幣 (約 7000 億美元) 的經濟規模,在全球 180 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僅有 20 多個國家能夠超越,此數字已超過瑞典、比利時、泰國等國家,堪稱「富可敵國」。
在中國,GDP 超過 5 兆的省份也僅有 11 個,京滬的經濟體量已超過近三分之二的省域。
京滬聯袂躋身 5 兆俱樂部,也意味著中國城市的經濟梯度將更加明顯。目前,中中國地共有 27 個 GDP 破兆的城市,未來幾年有望擴增至 30 個。然而,同為兆城市,內部已形成清晰的層級:京滬處於 5 兆級別,深圳、廣州、重慶在 4 兆級別,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則為 2 兆級別。當京滬達標後,全國 GDP 前十強城市也將集體站上 2 兆的新起點。
兩次經濟普查與產業結構
回顧過去,京滬對廣深的領先優勢並非一直如此懸殊。上海於 2006 年、北京於 2008 年 GDP 破兆,而廣州和深圳則在 2010 年達成。差距的顯著拉大,主要發生在兩次經濟普查期間,由於統計口徑的調整,京滬的 GDP 獲得大幅上修。
第一次是 2018 年的第四次經濟普查,將研發投入計入 GDP,使得科研服務和新興產業發達的京滬成為最大受益者。第二次是 2023 年的第五次經濟普查,將自有住房的「虛擬租金」及數位經濟納入核算,京滬再次因在這兩方面的發達而受益。
這兩次普查直接為京滬增加了 6000 億至 7000 億元的增量,而廣深僅增加約 1000 億元。當然,這並非憑空創造 GDP,而是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
除了統計因素,根本原因在於行政級別、國家定位與產業結構的差異。京滬身為直轄市,分別擁有「四中心」(政治、文化、對外交往、科技創新) 和「五中心」(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 的國家定位,地位相對超然。反觀廣州和深圳,雖為一線城市,但在定位上與京滬仍有明顯差距。
產業方面,北京憑藉大學、科研院所、央企總部等優勢,發展知識經濟與總部經濟,金融業增加值更與上海處於同一水準。上海則強在全球資源配置,在人工智慧、生物醫藥、大飛機製造等領域佔據中心地位。
深圳雖短期內總量追趕不易,但在工業、出口、企業研發投入等方面已居全國首位,民間科技創新實力強勁。廣州則城市功能更為綜合,傳統支柱產業穩固,同時在新興領域如低空經濟、生物醫藥等方面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