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aron chen 發達公司總經理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1-02-23 05:03
經合會運作 兩岸互動新嘗試
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第1次例會今天完成,兩岸次長級官員在談判桌上直接對談,會後分別發布新聞稿,各自召開記者會說明會議共識。達成共識卻無共同結論,運作方式展現兩岸特色。
兩岸經合會是在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與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協會)兩會架構下推動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續執行與協商的機制,由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和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分別擔任台灣、大陸的會議召集人。
兩岸經合會首次例會上午召開時,高孔廉和鄭立中致詞結束即離開會場,隨即由台灣首席代表、經濟部次長梁國新和大陸首席代表、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各自帶領12位代表進入對談。
兩岸去年1月26日在北京啟動ECFA第1次協商時,鄭立中和高孔廉也是致詞後就離開,由當時的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局長黃志鵬、大陸商務部台港澳司司長唐煒等業務主管機關官員展開閉門會談。
相關官員表示,兩會擔任召集人是為彰顯「兩會架構下」,但因經貿協商牽涉議題專業,會議實際由專業的主管官員對談,但「會議時間長,總不好讓『兩位老人家』枯坐一天」,才會讓兩人先離開。
不過這種戴上海基、海協兩會「白手套」,握完手隨即脫下,直接由兩岸官員會談的協商模式,可看到更深層的意涵是兩岸在不能相互承認的現況下,至少已可做到互不否認。
至於兩岸經合會在會議結束後,各自用自己習慣的形式,表述會議共識,不發表共同結論,用意一則在凸顯經合會是解決問題的溝通平台,而非常設性組織,以免陷入「被矮化」的爭議。
另一方面,相關官員指出,即使是兩會在恢復制度性協商後簽署15項協議,會後從未召開共同記者會,各自表述也是延續兩會協商多年來的特色。
兩岸經合會首次例會,雖然表面上未處理實質問題,但經合會啟動在象徵意義之外,更重要的意義是模式的建立,這對兩岸互動具長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