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4-10-05 02:23

碳費制度未將台版CBAM納配套 台泥董座:會把國內產業搞掉

2024-10-04 22:28 經濟日報/ 記者謝柏宏/即時報導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聯合報系資料照





環境部預定在年底前公告碳費制度,但未將台版CBAM納入配套,台泥(1101)董事長張安平4日語重心長地表示:「這會把產業搞掉。」他表示,以水泥業來看,國內水泥一噸最高賣到3000元,如果到2030年一噸水泥要繳交3000元碳費,那水泥就不用生產了,但因為進口水泥會越來越多,所以台灣還是沒有減碳

張安平指出:「綠色轉型是跨國界的,自己不生產全靠國外,台灣基礎重工業會死得很難看。」他強調,進口水泥現在一年已經為台灣帶來300萬噸碳排,不繳碳費不合理,推動台版CBAM就是要讓進口原物料與商品也要申報碳排也要付出碳成本。


他認為,「如果進口的都是碳排表現後段班的原物料與產品,對台灣的減碳毫無助益,因為全世界對於國家碳管理的概念,是包括所有被我們消費的原物料與產品,全世界會質疑台灣人均碳足跡為何如此高」。

張安平也坦言,政府不同部會間對於貿易與環境著眼點不同,環境部無法獨自解決所有的問題,舉例來說台灣進口水泥熟料最大宗來自印尼越南,但當國貿局說要把東南亞布局當作是台灣的延伸,環境部能主張這些進口產品必須付出碳成本嗎?

張安平4日上午出席「臺歐盟綠色轉型投資合作論壇」,強調綠色轉型是跨國界的,他在演講中指出:「在溫室氣體減排倡議中,全球合作是最重要的。雖然歐洲領先,但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球的努力。我們需要促進國際合作和知識共享,以加速向綠色經濟的轉型。我們必須支持發展中國家採用永續的做法和技術。面對氣候災難,我認為只有一個國籍,那就是地球」。

在會後被媒體問及目前台灣的碳費制度設計,張安平認為,像是水泥等基礎工業必需品,大家都是有需要才會購買使用,管排放總量下降沒有意思,是要看排放強度減量。根據資料顯示,目前已經推出碳定價制度的歐盟、日本、南韓、中國大陸,皆將每噸產品排放強度納入考量,並以減碳前段班企業的產品排放強度當作標竿值,一方面保障減碳先行者提早投入的努力,另一方面鼓勵其他企業採取更低碳方式生產。

相較於聯合國於2021年帶頭發起工業深度減碳倡議(Industrial Deep Decarbonisation Initiative IDDI),於2023年與加拿大、德國、英國、美國等發起倡議,由公共建設優先採購低碳水泥、低碳混凝土、低碳鋼鐵。

張安平對此感嘆,台泥做為早期投入減碳並且率先推出低碳產品的企業,並沒有感受到政策對低碳的支持,像是財政部收貨物稅,目前較低碳的水硬性混合水泥每公噸要繳220元,比傳統碳排較高的卜特蘭I型水泥每噸160元要多繳60元。

張安平也提到,7月份公共工程委員會提出的「第03050章混凝土基本材料及施工一般要求」編修草案中,新增規定較低碳的水硬性混合水泥,僅能使用單一種礦物摻料,大幅限縮了混凝土減碳的幅度與彈性。張安平指出,全世界幾乎沒有看到像台灣用這種法令去限制添加物的,似乎是有一股力量希望讓低碳水泥與低碳混凝土很難向市場推進。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