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呱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健康快樂   發佈於 2023-12-23 15:58

病後人生如何面對?患者不願復健 心理師提供調適方法

廣告



824 人追蹤
追蹤

病後人生如何面對?患者不願復健 心理師提供調適方法



陳曉彤 報導
2023年12月21日 週四 下午4:44





【NOW健康 陳曉彤/台北報導】民眾經歷包含腦中風、癲癇、創傷性腦傷、脊髓或肢體功能損傷……等重大傷病過後,要面對一段復健治療時期,但有些病人可能因為種種因素降低復健動機,治療配合度不高!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劉威麟對此提供幾項調適患者的方法。

「內控取向」影響復健動機 患者常對治療成效沒「信念」

劉威麟坦言,臨床上經常會聽到來自四面八方,或針對病人復健動機、配合度低落的誤解,像是「他就是沒有想要變好」、「他意志力不夠堅定」、「他從以前就是這麼懶」、「他一直都不聽話」……等,將復健動機歸因於患者人格特質的描述。事實上,影響復健動機的原因非常多,不單純是1、2個特定原因所致。

患者對復健治療的成效有沒有「信心」是影響復健動機的常見原因之一,劉威麟直言,更精確地說,是病人對於復健治療的「信念」!心理學的內外控信念理論 (Locus of Control theory)強調人們對事件結果的解釋和歸因,能進一步影響其動機。而對這樣的解釋和歸因即是對事物的信念,信念又能區分為內控取向和外控取向2種傾向。

劉威麟說明,內控取向者習慣將行為的結果解釋為自身努力後的結果,亦即生活或學習能「操之在己」;外控取向者則習慣將行為的結果解釋為環境或他人影響、控制後的結果,亦即很多事物都是「身不由己」。根據內外控信念理論和復健動機的相關研究結果發現,當患者對復健治療的內控程度越高,其復健動機則較高;但外控程度則不影響其復健動機。

讓患者了解病情非壞事 透過復健更能確切感受自身進步

臨床上時常有家屬對於是否要和患者「說實話」感到猶豫,擔心若本人得知自身病情後,患者會在受到挫折和打擊後無法振作。劉威麟指出,事實上當病人正確知曉自身病情與目前的各種限制、依賴和獨立的程度時,反而能助其有效整合自身對事件的認知與當下的經驗,減少認知失調的程度和伴隨的負向情緒與行為。

劉威麟提到,當然在得知病情的當下所產生的情緒反應是強烈的,但可透過復健進展逐一移除的管路和解除的各項限制作為最具體的復健進展指標,使患者確實感受到復健治療帶來的進步,也能使患者切身理解各項復健治療的本質與治療目標的關聯,緩和得知病情初期帶來的情緒反應。需要時也能讓病人去觀察其他病友的復健治療,綜合自身經驗與他人的實際表現理解全貌,同時體會「復健是辛苦的,但是有回報的」。

復健中穩固三方關係很重要 有助患者產生信任感

復健階段建議穩固患者本人與醫療團隊、家屬和照顧者三方間的關係,劉威麟解釋,當病人對現況的理解建立於事實之上,並能貼合自身經驗時,有助於他能有效的對周遭家屬和照顧者、醫療團隊所進行的處置和要求產生信任感,進而增加主動提出自身擔憂、困境的意願,來與醫療團隊、家屬和照顧者做有建設性的討論。

劉威麟強調,當三方能彼此信賴且順暢的溝通後,在遇到僅能給予患者有限度的協助以推進復健進展的時刻,患者也能理解此舉是符合專業且必要的,避免產生專業人士或親友沒有同理心、自己被拒絕、責備或的誤解和焦慮,能更安心且專注地參與復健治療。

病人復健的過程中,家庭成員、照顧者所提供的情緒支持也非常重要,劉威麟說,旁人對於治療期間或訓練過程中潛在的挫折、失敗的態度也是一種情緒支持,當親友能避免過度保護,使患者持續在經驗中不斷累積失能感、無望感,並一起承擔訓練的過程中所遭受的失敗與挫折,共同發現任何些微的進展並進行調整後,有助於患者確實感受到在面對挑戰時,自己是有所依靠且安心的。

患者主動投入復健 建立目標將助於提升動力

劉威麟提到,多數患者在從開始復健治療到認識復健治療的初期,都是處於較被動的狀態,此時常是病人單方面依循醫囑和復健治療師的指示、引導進行復健。當渡過初期後,若能使病人從被動角色轉變為主動角色,也能有助於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復健動機。具體而言,當患者能參與制定自身的復健計畫,並主動提出自身需求或期待時,即可在過程中逐步增進他的主動性,轉變為主動參與治療的角色。而主動提出自身需求或期待的行為和前述讓「病人對自身病情與復健治療的正確理解」、「患者本人與醫療團隊、家屬和照顧者的三方關係」環環相扣。

疾病所帶來最巨大的影響之一,是原來的生涯或生活無法延續,需配合當下的身心狀態與限制進行調整。劉威麟表示,調整的過程會隨個人條件有程度不一的失落感、挫折感,和絕望感。故和患者討論、建立復健計畫乃至生涯規劃時,將其文化價值觀、教育程度、年齡、病前工作、家庭關係、經濟狀態、疾病類型與預後、住院時間長短和想家的心情……等各種不同的心理社會因素一起納入考量是重要的,將助於病人和家庭、醫療團隊達成共識,將「他人的」目標與期待轉化為病人自身所珍視的「自己的」目標與期待後,能有助於提升其復健動機。

復健治療是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學習如何與已經改變的身體共存,發揮最大潛能的過程,當中的情緒與動機經常受到神經、生理、心理、社會等眾多且複雜的因素而起伏不定。劉威麟強調,當患者的復健動機明顯下降時,身旁的人可以透過上述內容嘗試釐清原因,一起因應。但當復健動機減退的程度或情緒問題已嚴重影響復健治療,或有明顯的壓力反應、憂鬱情緒時,則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或門診治療,以建立適合的因應策略與技巧維持患者本人的復健動機。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白內障視力變模糊! 手術選對人工水晶體找回清晰視力
▸大腸直腸癌怕轉移惡化 術中放射線治療精準打擊癌細胞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