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gooh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8-07 05:40
直言集/有生意不做 政策掩耳盜鈴?
2014-08-07 聯合報 本報記者孫中英
亞洲金融風暴後,中央銀行在1998年5月鐵腕關閉新台幣NDF,這一禁就是16年,這段期間,雖然金融業一再爭取開放,但央行就是不准。
此次金管會宣示要做「金融業進口替代」,業者捲土重來,爭取開放NDF,但NDF由央行掌管,金管會必須尊重;業者期盼央行能重視金融市場民意,不再是「鐵板一塊」。
央行16年前禁絕新台幣NDF的最大理由,就是避免熱錢藉機炒匯,因為NDF買賣採差價交割,不須十足本金,具高度槓桿性質,等於可以小搏大。
央行雖禁絕新台幣NDF,但新台幣、美元匯率避險,卻始終是台灣市場最大需求,有此需求的客戶卻不能在台灣做,只好跑到香港和新加坡找外銀承做;國銀每年為此損失的手續費進帳,高達數億台幣。
台灣市場「有生意,自己不做,全推給老外做」,都因為政策掩耳盜鈴,卻成為區域金融市場一大笑話。
其次、金管會講金融業「進口替代」,說穿了,就是要台灣市場「愛用國貨」,以壯大本地市場;但只要事涉外匯,像NDF,客戶都得被迫去買舶來品,不但比較貴、且不方便,且後遺症在「台灣業者不能提供」。
長此以往,台灣金融業者將永遠處於不公平競爭狀態,且因為沒有供需,產品研發也會技不如人,本地金融市場更遑論超星趕港。
16年前,央行可藉一夕關閉市場的方式「管理」炒匯行為,但16年間,亞洲金融風暴,甚至全球金融風暴都已發生,央行管理外匯市場能力早應有長足進展,關閉市場應屬管理模式「最下策」,禁了16年,新台幣NDF早該解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