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07:02

台積電在美國工廠的集體訴訟愈演愈烈,目前訴訟範圍已擴大到30多名原告。(資料照,彭博)
台積美國廠遭集團訴訟歧視非亞裔員工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媒《Toms hardware》於7月初報導,台積電在美國工廠的集體訴訟愈演愈烈,目前訴訟範圍已擴大到30多名原告,控內容涵蓋歧視、騷擾以及不安全的工作條件等。其中一些較為離奇的指控,包括該公司試圖在Temu上購買安全設備,而不是從可靠供應商處取得。
這起集體訴訟指控台積電對其位於亞利桑那州的Fab 21工廠的美國員工存在歧視,目前訴訟範圍已擴大到30多名原告。根據訴狀,原告指控台積電系統性偏袒台灣和中國員工,並歧視和騷擾美國員工。據稱,非亞裔員工不斷遭受侮辱,被貼上「無能」和「不願工作」的標籤。前高級技術員史特賓斯基(Phillip Sterbinsky)表示,他曾被經理們辱罵「愚蠢又懶惰」,最終成為部門裡最後一位非亞裔員工,並於2024年辭職。
訴狀中還提到,有台灣員工公開發表種族歧視言論。史特賓斯基回憶聽到同事說黑人「很懶」且「身上有異味」。另一名原告則描述,他曾看到一隻橡膠雞吊掛在黑人同事的辦公桌上方,被他認為是蓄意羞辱行為。多位原告還指出,台積電召開會議及發送通知時常使用中文,等於排除了不懂中文的員工。即使某些職位不需要中文能力,職缺說明中仍經常列出「中文流利」為加分項目。原告表示,台灣籍主管還會刻意使用「中式英語」(Chenglish)混合中文和英文,讓美國同事聽不懂對話內容。
訴訟還指控,台積電台灣總部的人資部門向美國分公司輸送預先審核好的台灣籍求職者,這些人無須經過公開招聘就被錄取。這種做法據稱讓公司能持續引進外國勞工,並減少美國本地工會職位的數量。外界普遍認為,亞利桑那州Fab 21廠區約有一半員工來自台灣。
報導指出,台積電對於訴訟不予評論,但去年11月曾表示,公司堅信多元化的重要性。
2020年,美中科技戰愈演愈烈,半導體自主成為美國國安與產業政策的核心目標。於是,美國政府釋出數百億美元的補貼計畫,吸引全球晶片巨頭前來設廠,台積電成為其中最受矚目的名字之一。然而,5年後的今天,這座位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晶圓廠在實際運作中,似乎遭遇挑戰,從企業文化碰撞、人才流動問題,到近日浮上檯面的歧視訴訟,台積電美國夢的真實樣貌遠比表面繁華複雜得多。

台積電位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晶圓廠在實際運作中遭遇挑戰,從企業文化碰撞、人才流動問題,到近日浮上檯面的歧視訴訟。(資料照,法新社)
台灣工程師赴美 移植台式管理文化
過去,美國政府推動《晶片法案》(CHIPS Act),以財政補貼、稅務優惠及基礎建設支援吸引晶片製造商。台積電則在2020年宣佈將於亞利桑那投資120億美元設廠,並於2024年4月再提升至650億美元。對台積電而言,這不僅是技術輸出的里程碑,也是深化與美國科技與政治鏈結的關鍵舉動。然而,搬遷的不僅是機器與技術,更是整套「台式企業文化與管理方式」。
從2021年開始,數百名來自台灣的工程師與技術人員陸續被派駐至美國,在鳳凰城郊區的沙漠之中建構全新的晶圓廠,並協助培訓當地員工。這些來自台灣本部的團隊帶來的不僅是製程技術與操作經驗,更包含根深柢固的台式管理文化。他們習慣12小時輪班、加班文化、高標準、零容忍的工作環境,並以快速解決問題與服從紀律為理所當然。
然而,美國本地工程師的職場價值觀卻大不相同。他們更注重工作與生活平衡、溝通尊重、流程合規,並期望擁有更多參與與表達的空間。雙方在日常管理、排班制度、升遷考核、語言使用等層面出現嚴重落差與摩擦。許多美籍員工坦言,他們從入職開始就感受到一種「他者」的存在感,彷彿這間公司並不真的屬於美國,而只是台灣的一個延伸據點。
護台矽盾搬到美國卻失靈?外媒曾指出,台積電亞利桑那廠的擴展計畫面臨重重挑戰。據悉,因台灣與美國在工作文化上的差異,更使得生產進度受到影響。
《紐約時報》在2024年8月報導指出,亞利桑那州廠「難複製台灣工作文化」,包括高階主管在內的12名台積電員工表示,台灣管理階層與美國工人之間的文化衝突導致雙方都感到沮喪。台積電以其嚴格的工作條件而聞名,員工半夜被叫去處理緊急情況的情況並不少見。據這些員工稱,在鳳凰城,一些美國員工因對期望的分歧過大而辭職。
為了解決職場化衝突問題,台積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安排美國工程師赴台灣台南廠接受培訓,親身體驗台積電的工作方式,同時也為台籍主管提供溝通培訓,才能更好地同理美國員工的工作習慣。

台灣與美國在工作文化上的差異,更使得台積電美廠生產進度受到影響。(資料照,彭博)
台籍主管用中文溝通 被認為反美?
溝通語言也成為另一道無形的隔閡。儘管公司明文規定工作語言為英文,但在許多內部會議與作業流程中,中文仍佔主導地位。對於非華語員工而言,這不僅影響理解,也讓他們在決策與溝通上感到被排除。許多美籍工程師私下坦言,公司有「兩個世界」:一個是台灣人參與的決策圈,另一個則是被動執行任務的本地人團隊。
事實上,2024年11月報導就曾指出,台積電遭十幾名現任和前任員工組成的團體控告涉嫌「反美」(Anti-American)歧視,訴訟內容提到「台積電偏愛會說和寫中文的員工」。指控會議和商業材料通常僅用中文進行交流,阻礙英語使用者的工作,並迫使他們透過翻譯來解讀教學文本。
此外,台積電招募台籍員工也引發美國員工不滿。《Toms hardware》2025年1月報導,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附近開始建造Fab 21工廠後,該公司表示需要從台灣派遣1000多名技術工人,以便按時並在預算內完成專案。這激怒了亞利桑那州的工會,他們認為該工廠實際上正在搶先當地人的職位,甚至引發了另一起種族歧視訴訟。2020年宣布該項目時,台積電曾向公眾保證將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因此從台灣引進1000多名員工與其從亞利桑那州招聘人才的承諾相矛盾,這自然激怒了工會。
在克服工作文化差異的同時,台積電也必須積極「搶人才」。亞利桑那州的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當地其他公司也在爭取熟練的技術工人,例如英特爾(Intel)也正擴建其晶片工廠。為了吸引人才,台積電與當地的社區學院與大學合作,透過學徒計畫、實習機會、專題研究以及舉辦招募會等方式建立連結。

台積電先前招募台籍員工引發美國員工不滿。(資料照,彭博)
法規複雜 台積電建廠申請步步唯艱
台積電美國廠的困境,遠不止於人與文化的磨合,還深植於「地」與「制度」的根本落差。從亞利桑那廠動工以來,台積電便不斷面臨成本結構與行政體系上的現實壓力。首先是建廠成本與營運支出大幅高於預期。相較於台灣,亞利桑那的工程勞力成本高出數倍,材料價格也節節攀升。
原定於2024年量產的計畫也因許可流程與施工延宕,被迫推遲至2025年,導致整體時程落後,供應鏈壓力同步升高。事實上,量產時程延後早在預期中,其一是疫情高峰所造成的海運塞港,就導致成本飆升與設備材料運送大延誤,不只是晶片斷鏈,建廠所需零組件材料與設備就斷鏈,光是缺水泥、鋼鐵,工程就停擺。
法規與行政體系的複雜度也是美國廠推進速度緩慢的主因之一。不同於台灣,美國聯邦與地方層級之間缺乏協調機制。從土地變更、工業用水分配,到技術人員的簽證申請,每一個步驟都必須逐一處理,時間與資源耗損龐大。儘管美國政府釋出高額補助,台積電實際可運用的彈性依舊有限,讓原本預期中的快速擴張變得步步為營。
亞利桑那廠的難題,既是台積電自身的考驗,也突顯出美國在追求半導體在地化過程中,所需面對的結構性現實。當「落地」不再只是象徵,而是真實營運的試煉場,如何在異地重建一個可以持續運作的體系,將是接下來最關鍵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