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墾丁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03-14 20:32
社論-中國經濟不應再過度倚賴「大興土木」
社論-中國經濟不應再過度倚賴「大興土木」
2009-03-14 工商時報 【本報訊】
今年中國全國人大、政協「兩會」,已於昨(13)日閉幕。本次會議,確認了「擴大內需」、「保持增長」、「振興產業」、「關注民生」的政策方針,並通過了因應金融危機的「一籃子計畫」,對於中國經濟未來穩定發展,定可逐漸顯現效益。然而,我們深入檢視會議公布的相關文件後,發現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有過度倚賴硬體建設之傾向,相對上較忽略軟體建設,並有可能重演上一階段的「大興土木」經濟發展模式。這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品質,乃至台商經營環境的良窳,均有深遠的影響。
自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肆虐以來,中國各地的「固定資產投資」,一直是支撐與擴大GDP的骨幹脊樑。其中,道路橋樑、樓堂館所、重工大廠、住宅小區等類工程項目,遍地開花,聲勢浩大,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蔚成中國經濟活力的象徵。
那時期,中國各地方的領導,每愛向外來訪客誇示:「本地已成了一個大工地」,其言下有得意,也反映出地方官偏好「收效快」、「看得見」的硬體建設,因它容易看到政績,推升GDP也迅速。甚至,很多地方對投資項目不加選擇,來者不拒,因而放進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材的項目,導致中國環境污染問題、產業能耗偏高問題,且均尾大不掉。
經過這幾年來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目前已實現「數量」的飛躍,接下來理當追求「數量與質量並重」,促成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然而,在本次「兩會」中,來開會的各地方領導人,或受中央政府「保八」意志強烈的影響,紛紛為本地增長競開數字,有的喊「保八點五」,有的聲言要「保十二」。漫天喊價,欲在全國範圍中冒尖、出風頭。
而各省市抬高數字的憑藉,普遍是大建設、大工程的老調。如南方某大省,在「兩會」期間,召開了一個省內及週邊的「五大機場會議」,聲言要以交通路網串聯,打造「世界級區域機場體系」。此外,還要在其中一個機場,建設飛機製造基地。人們並不清楚,這「機場體系」、「飛機製造基地」,是否具有長期的效益,或只是地方政府為拉抬GDP的短期行為?類似案例,在本次「兩會」前後,頻頻發生於各省市,也使此期間的中國經濟氛圍,充滿了「大興土木」的氣息。
中國經濟發展到這個階段,已經需要轉向「軟件導向」,即發展新科技、新產業、新產品、新的市場機制,另外還要大力扶持民營企業,徹底激發民間經濟活力。關於這方面,這次「兩會」之中也有論及,但多屬原則性的表述,至於各省市提出的相關具體項目,並不亮眼,僅是泛泛。
或許是受地方政府卯勁「大興土木」的影響,本次「兩會」通過的「四兆元擴大內需投資計劃」,內容「偏硬」。其中用於四川地震災區重建的一兆元,屬於災後復建之必要,毋庸議論。但其他三兆元,竟有半數,即一兆五千億元,用於鐵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反之,與產業優化、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的「調整結構技術改造」項目,僅編列三千七百億元,比重只略高於一成。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四兆元投資,中央政府只挹注一兆一千八百億元,其餘均由地方政府負擔。地方政府由於要承擔大部分的財務責任,未來落實相關投資項目時,難免以「政績顯眼」、「易於短線炒作」的土木工程為重,相對輕忽「潛移默化」、「造福後代」的軟件項目。連一些名目上為軟件的項目,也可能被改包裝成硬件項目,如企業技術改造投資,變成「研發中心大樓」的房地產投資。
這種風氣若不加以糾正,則中國經濟可能重回到處是工地的「大興土木時代」。如此經濟模式,本質屬公部門的「自我循環」,台外商僅能做次要配套,難以成為要角。而台外商所擅長的軟件運營,亦無大的用處。這也將使台外商積極搶進大陸內銷市場的行動,遭受頓挫。其未來趨向,值得繼續寄予以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