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5-03-11 07:07

無婚一身清、無殼天地寬--7

無婚一身清、無殼天地寬--7
7年滯留中國大陸,不只豐富了她的寫作之路,其實,她是賭命求生。一個女人,最重要的生命歷程,懷孕、生產,陳若曦都留給中國大陸。她在文化大革命最熾熱的1967年、1970年,生了兩個兒子。當時中國大陸的大環境,連人命都不值錢,怎麼會把孕婦的權益當一回事,醫院生態、醫療資源、醫護人員的專業都讓人存疑,待產的陳若曦,陣痛過程叫出聲都會挨罵,不敢叫出聲,連胎兒快臨盆,還沒人打理,差點葬送了小生命。那種刻骨銘心的經驗,讓陳若曦為從父姓的大兒子,取名「段煉」,從母姓的二兒子,叫陳賡,意思是前仆後繼,生活不息。
那段時間,中國大陸,物資短缺,生兒育女談何容易,產婦、雛兒都在關關難過關關過中,祈求上天憐憫,孩子進入幼稚園,那些話該說,那些話是禁忌,父母每天好像提著腦袋瓜,陪孩子成長。陳若曦一家人吃盡苦頭,直到1972年幾番申請,總算掙到國務院批准,可以出境。那個年代,極少人可以出去,因為出去,會被扣上不愛國的罪名。
令陳若曦感嘆的是,1966年他們去中國,興高采烈坐飛機去,1973年出中國卻拿著一張火車票,一家4口,帶著2大包被褥,2大口箱子,離開大陸,腦海裡盡是無窮盡麻木、悲慘的形象,在學校系主任盯稍下,一路從南京,坐硬鋪火車到深圳,才讓他們自己過羅浮橋,進入香港,之後到加拿大,總算重見了天日。
陳若曦說,她在大陸7年,可說一事無成,論種田,遠不夠自己糊口,教書呢?也是陪著誤人子弟,想來想去,只有一點,那就是多認識了自己的同胞。
以前,她做為中國人,好像是理所當然,與生俱來,無所選擇的。經過這幾年,她才瞭解中國人民,原來既悲且壯,可愛復可敬……絕非一個專制的政治制度所能改變的。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