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f 發達公司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09-28 19:52

台灣BOT未來該何去何從?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0928 18:05:55)曾經是傲視全球,最大規模的民間參與興建、營運、移轉的BOT計畫:高鐵系統,如今,卻有機會成為特大號錢坑,台灣是否對BOT存在太多幻想,未來究竟該何去何從?世界電視台「2100從心看世界」9月28日節目中特別邀請對BOT有研究的專家學者來說分明。
當初因為政府財政困窘,加上參考英、美等國家的成功經驗,因此高鐵系統由政府興建走向BOT,12年前,由台灣高鐵聯盟過關斬將拿到標案,政府也一口氣省下1495億元,如今除了董座換人之外,高鐵計畫所也繳交了4000多億的學費,證明BOT不是萬靈丹,推動要謹慎。中華希望基因發展協會會長雷倩女士在節目中表示,英、美國家成功的BOT中,政府只需負責監督角色,興建與營運則由民間企業與銀行間協調合作。「但是高鐵BOT是由政府介入投資、並提供銀行擔保,不會倒帳的高鐵越借越多,經營團隊應出資金也未到位,關係扭曲的BOT鐵三角,讓高鐵變成無人能管的怪獸。其實高鐵扣除折舊攤提與利息支出是有盈餘的。」雷會長說。
台經院BOT研究中心黃崇哲主任說:目前台灣BOT頻頻出包的主要因素不外乎兩個,第一是主管機關應該由財政部、審計部擔任,並針對興建期間財務、營運後對全國經濟、交通、生活影響等因素進行嚴格控管與普查提供改進,而非只由公共工程委員會審核資料,當然其中也不乏財經專業人士,但是財政部、審計部應扮演好控管的角色。此外,台灣目前BOT案的興建團隊都為營建業者居多,交通營運並非其本業擅長的經營項目,也是 BOT在臺灣頻頻出包的原因之一。未來的BOT案,政府應該以經營團隊中是否有營運經驗而出線,並非單純的依照價格最低者得標。
社會觀察家楊憲宏先生指出,日本是鐵路密集度極高的國家,國內航空業亦十分發達,根據JR系統的經驗,其最大營收並非來自交通本業,透過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同開發沿線城市、例如:鐵路與大樓共構,或週邊商圈開發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才是日本J系統獲利的大宗。但台灣高鐵開發至今的沿線城市大多仍荒涼一片,加強BOT案與周邊的開發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或許是將來政府BOT案的制勝立基。
「BOT的精神本身並沒有罪惡」,台經院BOT研究中心黃崇哲主任說。經過節目一個小時的討論,其實政府應該認真思考高鐵帶來的教訓,審慎看待未來的BOT案,只要政府擺脫利益糾葛,嚴格把關財務,台灣絕對可以擁有成功BOT案,共創政府、民間、人民共贏!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