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和新冠肺炎疫情相繼來襲,打亂全球供應鏈,也引發一波波製造業回流潮。但世界貿易組織(WTO)前秘書長拉米(Pascal Lamy)認為,全球化只會改變樣貌,不至於倒退。
在中國大陸生產嬰兒床、並供貨給沃爾瑪等零售商的紐約嬰幼用品業者Delta Children,一度研擬將產線拉回美國,原因是疫情導致材料供應短缺,且美國進口關稅推高成本。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今年1月時曾預期,疫情將使這類工作「加速回流」美國,有些官員更認為,企業為因應供應鏈斷鏈而回流母國,將導致全球化更廣泛倒退。
然而,Delta Children執行長沙米最終還是決定不當返鄉鮭魚了,因為美國勞工成本更高,且缺乏供應商。但該公司仍計劃分散供應鏈,將部分產線移至東南亞。沙米說:「美國製造要奏效,前提是產品能達到相同的品質,且價格要具競爭力,但目前並非如此。」「我會分散供應鏈,但不會完全退出中國大陸。」
在全球陷入經濟衰退,且旅遊限制與社交距離措施限制人員流動之際,全球貿易量勢必因此下滑,但由一波波全球化建構起的經濟模式,卻比部分人士認為的還強韌。
世界貿易組織(WTO)10月上旬預估,今年全球貿易量將萎縮9%,不會像4月預期的劇減13%-32%那般嚴重。中國大陸的製造業也已穩定復甦,重回疫情爆發前的水準;大陸8月出口年增9.5%,創18個月來最大增幅。德國出口商的信心指數,也於9月升抵兩年新高。
許多國家疾呼製造業者把生產線遷回母國,希望創造本地就業等機會。 路透
從美國華府到紐西蘭首府威靈頓,許多政治人物宣揚自給自足的好處,呼籲企業鮭魚返鄉,將產線移回母國,尤其是那些生產必需品的企業。
根據全球貿易警戒組織(Global Trade Alert)數據,新冠肺炎疫情已導致各國囤積防護器材和醫療物資,並祭出235項出口禁令,寫下歷來新高,上兆美元補貼的成效仍不明朗。
儘管全球保護主義論調仍高漲,但新關稅已比過去這兩年最高峰時期少得多,愈來愈少國家祭出新關稅。
而WTO前秘書長拉米相信,最後僅會有為數不多的企業選擇回歸母國。
拉米說,坐而言的人多,起而行的人少,原因很簡單,因為成本過高,「全球化很痛苦但有效率;去全球化既痛苦也無效率」。
日本是目前唯一一個針對供應鏈回流成立專案補貼業者的主要國家,共提撥2200億日圓(20.8億美元),首波針對57個項目撥款574億日圓,等於每家公司可拿到將近1000萬美元的獎勵金。
身兼全球貿易警戒組織創辦人及瑞士聖加倫大學教授的伊文內(Simon Evenett)說:「資深官員已發表許多強勢的言論,但尚未達到提供許多資金,好讓工廠回流的階段。」
就算在新冠肺炎爆發前,美國總統川普從2018年起對中國大陸發起關稅戰,主要目的是讓產線回歸美國。然而另一方面,企業受東南亞較低的成本吸引,從中國大陸遷出,並施行「中國大陸加一」策略,以進一步分散供應鏈。
歐巴馬政府的美國貿易代表佛曼說:「究竟疫情是否導致更多產線回流美國市場,仍有待觀察。」
麥肯錫顧問公司的顧問表示,疫情引起有記憶以來最大、最廣的價值鏈震撼,也讓各大企業的執行長和董事相當關注。
企業不再只注重採購成本,也開始考慮穩定性和韌性等問題。麥肯錫合夥人隆德(Susan Lund)說:「以往供應鏈的建置只考慮到即時(庫存),但未來可能會考量到『防範未然』。」
麥肯錫預估,未來五年全球將有15%-25%的貨物貿易會轉移陣地,遠高於過去五年的8%,源自企業自身計畫,或是法規等非經濟因素。
顧問業者科爾尼(Kearney)每年都會編製製造業回流報告,合夥人博斯赫說,就算在最好的情況下,美國還要好一段時間,才會受惠於新冠肺炎疫情和貿易戰引發的供應鏈轉移。
博斯赫說,如果真有製造業回流這回事,美國至少還須五至十年光景,才會出現大規模的回流潮,原因是美國目前尚未有基礎建設支撐。科爾尼指出,這還包括要有充足的技術勞工,以及供應商。
WTO表示,在2020年上半年,中間財占全球貿易比重仍持穩於52%,顯示今年並未出現回流潮。美國8月貿易逆差也攀抵14年高點。
拉米說,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未來可能爆發的傳染病,企業勢必更聚焦於保障消費者,並更加要求預警和安全措施,和進行更多檢查,對風險的看法也將與以往不同。
拉米認為,企業更注重風險的趨勢,將重新分配這次在各地進行的在地化,但「這不會是去全球化,而是演化成新版的全球化」,供應鏈將出現全新的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