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1/53/15337.jpg)
-
yyy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12-18 08:42
產業發展會議結論勿淪為紙上談兵
產業發展會議結論勿淪為紙上談兵
經濟部日前召開全國產業發展會議,經過兩天的討論,總計獲得167項共同意見與33項其他意見,經濟部長施顏祥在總結時表示將整合會中各界的意見,於三個月內提出行動方案。
經濟部這兩天在會議中除了宣示將打造台灣新的成長引擎,讓台灣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在2020年之前提升至28%,也表示將研擬「商業服務業發展條例」草案,讓服務業也可以適用研發的投資抵減,以鼓勵服務業創新。
我們樂見經濟部有積極的作為,有宏觀到2020年的遠見,但從十多年來的開會經驗,我們又不敢寄予厚望。因為十多年來政府開過的各式各樣全國經濟會議數不勝數,所得到的決議、結論、共同意見超過1,600項,當年所提的願景、目標也曾無以數計的躍登各報頭版,而今安在哉?
我們且幫執政當局回憶一下這些年赫赫有名的全國大會。2001年正值台灣經濟出現50年來首次負成長,政府召開了兩個多月的經濟發展諮詢會議(經發會),並於8月召開三天大會,總計得出322項共同意見。當時前總統陳水扁還宣示將以「三個決心」和「一個貫徹」執行會議結論,惟兩岸經貿朝「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共識,於幾年後竟成了「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既可如此隨興,又何須耗費人力、財力召開大會凝聚共識?
政府開大會的節奏大抵如此:看到景氣不佳,民怨四起,就開開大會,得出結論,提出行動計畫,設立專案辦公室,追蹤管考;貌似振作,惟在一年半載之後,一切又塵封於檔案室,會議結論管考完畢,但一切目標卻仍遠在天邊。迨下一次的全國大會,這些老問題又再重新拿來討論,再提行動計畫、旗艦計畫,再追蹤管考,然後再回歸歷史檔案。
我們舉幾個大家還有記憶的大會讓大家回憶一下。2004年政府大張旗鼓地召開「全國服務業發展會議」,這次的會議選定了金融、文創、設計等12項服務產業為發展重點,訂出13項旗艦計畫,擬藉此再創台灣第二次經濟奇蹟。這次會議隨後發行厚達六百多頁的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計畫報告,持平而論,本次會議不可謂不嚴謹,計畫不可謂不周詳。但遺憾的是,這些行動計畫執行的結果與預期有極大的落差,服務業附加價值率持續下滑,第二次經濟奇蹟自然也未曾實現。最令人遺憾的是,八年前這場壯闊的大會與成堆的行動計畫,或成或敗,如今誰復記憶?
事實上,全國服務業會議之後,不到一年,政府果然又召開了一次「全國商業發展會議」,照樣洋洋灑灑得出58項結論;到了2006年又召開了一次大規模的「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經續會),歷經一個半月的分組會議及大會,又得出516項共同意見。2009年行政院又開了一次「全國能源會議」,同樣也得出249項共同意見。
我們想問決策當局,昔日的經續會、經發會、全國服務業發展會議、全國商業發展會議、全國能源會議,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開了十多年的大會,許多陳年問題在這些全國會議裡進進出出,果真解決了嗎?大約是沒有,否則台灣的附加價值率當不致下滑到今天這個局面。這十多年的全國會議成效說明了一個真理,那就是政府施政的成敗並非取決於會議的多少,而是取決於決心的強弱。全國會議開再多,沒有決心,終究是紙上談兵,結果必定一事無成。
台灣當前的經濟確實面臨極大的困境,惟這個困境不是今日才有,十年來的會議早已有無數的討論、無數的研究,官方更有汗牛充棟的委託研究案,該如何排除投資障礙、該如何提升產業競爭力、該如何營造自由貿易的環境,決策當局並非毫無概念,問題是出在遲疑、沒有決心。我們不知道未來一年政府還規劃了多少全國會議,如此耗費公帑、動員人力的開大會,如果最後淪為紙上談兵,實無召開的必要。
雖然依過去十多年政府召開各項全國會議經驗,已難以讓人寄予厚望,但我們仍由衷地希望經濟部日前召開的這次「全國產業發展會議」和以往不同,真的能如施部長所說的以驅動力、整合力、執行力排除投資障礙,落實政策重點,以讓台灣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真能在2020年以前提升至28%。我們深願台灣能成為高附加價值率的亞太製造中心,但千萬別成為只會拚命開大會的「亞太會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