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9 12:39

國內的風電與光電設施高度集中在台灣西南沿海,北部地區再生能源設施卻明顯低於全國平均。(資料照,台糖公司提供)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教授王筱雯團隊今(19日)發布我國第一份「台灣電業整合資源規劃指引(IRP)」,指我國2030年在最樂觀情況,北東電網仍有區域集中風險,導致風險升高,若用協和電廠增加燃氣機組做為系統修正選項,有效緩解擁塞,並降低北部夏季尖峰電力南電北送問題,也點出北部再生能源占比低,不排除區域電價定價。
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3次會議中決議認為電力規劃牽涉到眾多利害關係人,必須將利害關係人參與制度性納入流程,還有提升能源韌性等,因此支持推動用科學為依據的IRP,王筱雯團隊參考國外經驗,發表首份IRP,並將國內電力情況分為2030年、2050年等依照樂觀、務實、悲觀等情境分析。
王筱雯團隊分析指出,我國若2030年達成最樂觀情境,包含再生能源佔比達3成、燃氣發電等拉高到6成,可讓電力永續性、電力系統可靠度、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等三大核心政策目標達標,但這意味會高度仰賴風電與太陽光電的快速與大規模部署,對地方空間規劃與社會接受度構成壓力,也會更倚賴具快速反應能力的彈性資源,如儲能設施、需量反映、高機動性燃氣機組等來調度壓力。
王筱雯進一步指出,就目前全國再生能源自給率平均10%,但設施高度集中在西南沿海,而主要用電區域的北部地區的再生能源自給率顯著低於平均,代表能源轉型過程中有明顯區域負擔分配不均的問題,建議要導入因地制宜的空間評估與溝通機制,包含增加屋頂行光電設施,並不排除隨區域制定不同的電價。
王筱雯表示,即使整體電源供給充裕,但風電出力接近裝置容量上限時,會對區域輸電能力構成實質壓力,尤其北東電網會面臨擁塞情況,但若讓協和電廠新增燃氣機組作為路徑修正,就可緩解南電北送、分散負載,提高區域供電穩定。
至於2050年的情境部分,王筱雯團隊分為積極導入再生能源、不積極導入再生能源等情境分析,發現不積極情境中會在多數月份出現高缺電風險,並且會以3月季風轉換情況時最嚴重,若要有助供電穩定,就必須導入備援火力機組、民營燃電氣廠與小型模組反應爐等,但會無法滿足2050淨零目標,但也只會讓3月缺電385小時降為54小時。
王筱雯表示,經濟部都會固定發布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希望可納入IRP內涵與流程,強化利害關係人參與,另也希望相關報告要追蹤規劃成果,還有應該要指定電業規劃單位執行IRP,並且參考國際經驗成立電業監管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