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 發達集團營運長
-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0-11-27 20:58
三十六、法句譬喻經——述千品之二
本帖最後由 曾經 於 14-06-08 21:31 編輯
ERNESTO CORTAZAR- My first love
kiWIdRB_Cw8?autoplay=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iWIdRB_Cw8
三十六、法句譬喻經——述千品之二
經文︰
『昔佛在舍衛國精舍之中,為天人說法。時舍衛國中,有婆羅門長者,名藍達,大富無極。其家資財,不可計數。
梵志之法,當作大壇,以顯名譽。盡家之財,持用布施,作般闍(ㄉㄨ)于瑟。供養婆羅門,五千餘人。五年之中,供給衣被、床榻、醫藥、珍琦、寶物、郊祠供具,盡所愛惜。
諸梵志等,五年之中,為羅摩達長者,祭祀諸天、四山五嶽、星宿水火,無不周遍。咒願長者,長夜受福。五歲已周,最後一日,極大布施,如長者法,金鉢盛銀粟,銀鉢盛金粟,象馬車乘,奴婢資財,七寶服飾,散蓋履屣,鹿皮之衣,錫杖踞床,澡罐澡盤,床榻席薦,所應當得,事事八萬四千,盡持布施。當其爾日,皆來大會。鬼神國王,大臣梵志大姓,悉來會坐,隱隱闐(ㄊㄧㄢˊ)闐,莫不歡欣。
佛見如是,歎然言曰︰此大姓梵志,何以愚癡,所施大多,福報薄少?如種火中,何從得報也?若我不化,長離法門!
於是世尊,便起嚴服。化從地出,放大光明,普照眾會。大小見之,怪未曾有。驚怖悚懼,不知何神。長者羅摩達,及諸大眾,頭面著地,為佛作禮。佛見眾人,皆有敬心,因其恭肅,便說偈言︰月千反祠,終身不徹,不如須臾,一心念法。一念造福,勝彼終身,雖終百歲,奉事火神。不如須臾,供養三尊;一供養福,勝彼百年。
於是世尊,告藍達曰︰施有四事,何等為四?
一者,施多得福報少;二者,施少得福報多;
三者,施多得福報多;四者,施少得福報亦少。
何謂施多得福報少者?
其人愚癡,殺生祭祠,飲酒歌舞,破損財寶,無有福慧。
何謂施少得福報少者?
以慳貪惡意,施凡道士,俱兩愚癡,是故無福。
何謂施少得福多者?
能以慈心,奉道德人,道士食已,精進學誦,施此雖少,其福彌大。
何謂施多得福多者?
若有賢者,覺世無常,好心出財,起立塔寺,精舍菓園,供養三尊,衣服履屣,床榻廚膳,斯福如五河流入於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斷,是為施多其報轉多。譬如農家,地有厚薄,所得不同。
爾時藍達長者、座中會人,見佛變化,聞說法言,皆大歡喜。諸天大神,皆得須陀洹道。五千梵志,皆作沙門,得應真道。主人藍達,居家大小,皆受五戒,亦得道跡。國王大臣,皆受三自歸,為優婆塞,亦得法眼。』
白話解釋︰
『從前佛陀在舍衛國的精舍裏,為天人解說佛法。當時舍衛國中,有一位婆羅門教的長者,名字叫藍達,家財鉅富,無人可比。他的財產,無法計算。
像這樣大的家財,按照婆羅門教的規定,要設立大壇,以祭梵天,來顯示他們的財富與名聲;又要盡所有的家財,拿來布施,作五年一度的無遮大會,供養婆羅門教五千多位出家的梵志。
同時又要在五年之中,供給他們衣服、棉被、床舖、醫藥、奇珍異寶,還有祭天的一切用具食物,要用完他家中一切最好的最值錢的東西。
這五千梵志又要在五年之內,也要為藍達長者,施法祭祀所有的天界神祇,還有四山五嶽之神,星宿水火之主,要面面周到,這都是為了要祈禱、祝福藍達長者,永遠受福無盡。
等到五年期滿,最後一天,作最大的布施,按照藍達長者的慣例,用金鉢盛銀製的粟米,用銀鉢盛金製的粟米,還有象馬駕御的車輛,奴婢資財,各種珍寶衣服,美麗的華蓋、皮革、鹿皮的衣袍,還有錫杖矮床、澡具盥洗之物,床榻枕席,一切應有盡有,種種財物多達八萬四千,都要完全用來布施給梵志!
當那一天之際,千千萬萬的婆羅門都來出席大會,熱熱鬧鬧,盛況空前,大家盡情快樂歡喜。
佛陀見到如此熱烈的場面,感慨而說︰這位盛名滿天下的梵志,為何如此愚癡呢?他們布施的東西又貴重又多,但是所得的福報卻又薄又少。就像種籽種在火裏,從那裏能發芽結實得福報嗎?如果我不去化度他們,那麼他們便永遠脫離佛道了!
因此世尊,便起身披上法衣,化身從地面升起,放金色大光明,普照無遮大會上所有的人群。大會上各色人見到佛陀金色光,都驚奇說不出話來,他們從來沒見過這種神威,也不知是何方的神道。
藍達長者和與會的大眾,一齊五體投地,向佛陀頂禮。佛陀看到這些人,都有恭敬之心,就隨順他們的內心虔誠敬意,便說了下面的偈語︰每月千次祭天,終身維持不斷,不如片刻之間,一心專注佛道;一念能造千福,勝於終身祭天。雖然壽終百歲,奉事火神祝融,不如須臾之間,供養佛法三寶;一次供佛之福,勝過供天百年。
因此世尊說偈之後,向藍達說︰布施有四種差異,應該注意。是那四種差異呢?
一是布施多但得福報少;
二是布施少卻得福報多;
三是布施多得福報也多;
四是布施少得福報也少。
那麼,何謂布施多得福報少呢?
就是布施者本人愚癡,用殺生來祭祀天人,又飲酒做樂,耗時破財,這就沒有福慧可言了!
何謂布施少得福報也少呢?
就是因為布施者小氣悋嗇、貪心、動機不正,布施那些平庸的修道人,主客兩方面都很愚癡,因此布施少得福也少,甚至無福。
什麼叫做布施少而得福多呢?
就是因為布施者能以慈悲心,供養有道的出家人,那位出家人受供之後,精進學道,布施這種修道者雖少,但是得福非常大。
什麼叫做布施多得福也多呢?
就是世間如果有一位賢者,覺悟世事無常,以善心布施出財富,建造塔寺,精舍菓園,來供養佛僧的衣服鞋子、床具廚糧,這種布施之福,就如同印度的五條大河,福報之流像五河流入大海一樣,生生世世享用不盡;這就叫做布施多得的福報也轉多,亦如農民之家,土地有肥,無肥土地,因此他們的收穫也不同。
此時藍達長者,大會中的人,見到佛陀的神通變化,又聽到佛陀的教導,皆十分歡喜,諸天神、人等,都得了佛道初果。五千位來應供的婆羅門出家人,都出家成為釋沙門,也證得羅漢果位。
主人藍達的全家大小,皆受了五戒,亦體悟了佛道的奧秘。國王和大臣,也全部受了三歸依,成為在家的佛弟子,完全得了法眼。』
◎◎
佛經云︰『三寶出現世間,利樂眾生,無有休息,功德寶山,巍巍無比,福德甚深,猶如大海,智慧無礙,等於虛空;一切眾生由煩惱業障,沉淪苦海,生死無窮,三寶出世,作大船師,能截斷愛河,超昇覺悟彼岸,是故三寶恩難報也。』
阿含經云︰『歸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究竟歸依處,三寶最吉祥。』
《讀後感想》︰
曾聽淨空法師談到年輕時跟老師學佛法的事。
當時老師要他施財,他告訴老師︰「我沒錢怎麼布施?」
老師告訴他︰「一塊錢、兩塊錢也是布施。」
淨空法師說︰「財布施得財富,愈布施財富愈多。有了錢再布施,錢就這樣源源不絕…。」
我的老師也說︰「你們要多行布施,有錢人多布施一些,經濟差的人少布施一些,其功德是一樣的。」
看了本篇經文,知道布施也要布施在對的地方才能多得福報。
雖說布施得福報,不過,布施者心中要去除得福報之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