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14:36

德國媒體《商報》(Handelsblatt)近日刊出以「中國電動車泡沫即將破裂」為題的評論文章,點出比亞迪正成為此波泡沫危機的核心象徵。(美聯社)
林浥樺/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儘管擁有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卻也可能是最脆弱的市場。德國媒體《商報》(Handelsblatt)近日刊出以「中國電動車泡沫即將破裂」為題的評論文章,直指中國電動車產業正面臨補貼依賴、毀滅式價格競爭與爭議性銷售手段等多重結構性問題,整體市場有過熱之虞。
報導指出,2024年中國共售出超過1200萬輛電動或油電混合車,顯示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但成長背後的代價正在浮現。其中,作為中國電動車龍頭,同時也是全球最大電動車製造商的比亞迪(BYD),正成為此波泡沫危機的核心象徵。
在需求動能放緩的背景下,比亞迪仍持續擴產,截至2025年5月,比亞迪累積逾34萬輛新車未能順利銷出,已與2024年全年水準相當,顯示產能過剩問題嚴重。
雖然比亞迪計劃將這些多餘產能出口到海外。但考量到懲罰性關稅、對電動車的疑慮,以及對「中國製造」汽車的品質與價值持保留態度,要實現如此大規模的出口並不容易。
與此同時,中國車市的內部競爭也日益白熱化,像是小米等新興業者正積極搶市,進一步加劇價格戰。評論指出,這種無序擴張與產能堆積的模式,令人回想起中國早年在太陽能、風電與房地產產業的「爆炸式成長後迅速破裂」的歷史。
德國《世界報》(Die Welt)也報導,比亞迪為了清庫存,選擇將大量車輛出售給自家經銷商與租車公司,這些車輛很快轉為二手市場販售,衝擊新車價格,使整體品牌價值面臨壓力。這種「先賣後跌」的銷售模式,進一步引發產業對於價值穩定性的擔憂。
這篇評論也提到,已經有中國企業家把比亞迪與恆大相提並論,而隨著中國官方也開始針對電動車行業發出警訊,外界應該認真看待。
德國汽車研究中心(Center for Automotive Research)主任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批評比亞迪「沒有清晰的歐洲銷售策略,只是在做短期促銷」,長遠將損害品牌信譽與產品殘值。他警告,比亞迪忽略車輛在市場上的長期價值穩定性,「如果一台新車3年後的殘值不到售價的一半,對車主來說將是極大的損失。」
他強調:「汽車不是衛生紙,用完就丟。」一輛車往往使用長達10到15年,並會歷經多次轉售,因此維持穩定的價值才是品牌長久經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