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0/53/5361.jpg)
-
Radiant 發達集團專員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07-08 16:56
戴爾進入購併倒計時
戴爾進入購併倒計時
【MarketWatch舊金山】眼下,戴爾確實像是正在為可能的大規模購併交易鋪平道路,但是,伴隨分析師和媒體不斷做著種種潛在目標的分析,情勢似乎正變得愈來愈清楚——其實根本沒有任何外人能夠真正知道該公司的前進方向。
在當前的經濟危機之中,為了重新回到成長的軌道之上,這家電腦巨頭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儘管他們已經著手貫徹了一個大規模的成本削減計劃,處境卻仍然非常艱難。在最近一個財季當中,公司的營收下滑了23%,但是現金卻有所增加。在最近一次投資研討會上,戴爾的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戴爾(Michael Dell)回答分析師的提問時確認,公司確實是在觀察大規模購併的「方向」。
現在,戴爾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革新者的角色了,人們所關心的,是他們是否應該推動行業整合,購買另外一家硬體製造商,以此達到獲得進一步成長的目標。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即該公司進行一些風險更高的收購,籍此進入一些全新的領域,從這些地方獲得強大的成長推動,比如服務、軟體或者資料重複移除等更加深奧的技術。
「迄今為止,戴爾還沒有過任何重要的整合或者執行收購交易的記錄。」Collins Stewart分析師庫馬爾(Ashok Kumar)表示,「問題在於,在最後的時刻,你究竟想選擇怎樣的角色?他們是想模仿IBM(IBM),還是想變成又一個惠普(HPQ)呢?至少,IBM有超過50%以上的營收都是來自服務的。」
假如戴爾要向這個方向發展,他們確實有足夠的電腦服務公司可以選擇。事實上,戴爾上個月就僱傭了IBM前購併主管約翰遜(David Johnson),後者已經在IBM效力了二十七年之久,也難怪藍色巨人現在希望借助訴訟手段來阻止這一僱傭行為。這就意味著戴爾可能是想對IBM的藍本亦步亦趨,建立起自己的服務業務,不必說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借重購併的手段,IBM當初也是在前首席執行官郭士納(Lou Gerstner)指導下建立這一策略的。
「我們相信,服務將成為戴爾的焦點。」瑞銀的分析師烏姆(Maynard Um)在近期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戴爾的硬體業務持續處於競爭壓力之下,而且其產品也大勢所趨地將成為日用品,在這種情況之下,服務業務當然可以幫助他們提升利潤率。
缺乏經驗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戴爾的問題就在於缺乏執行大規模交易的經驗。迄今為止,公司史上最大的交易也不過就是14億美元收購EqualLogic,他們對分析師表示,這一交易的幫助之下,公司的存儲業務成長了四倍之多。事實上,潛在的收購對象並非沒有,問題在於,這些公司對於戴爾而言往往都太大,對他們的消化能力是個考驗。
戴爾現在已經擁有了大約110億美元可以投入交易的資金,其中還有10億美元剛剛通過舉債完成的融資。一些服務公司已經浮出水面,成為可能的收購目標,只是,對於戴爾或者惠普等其他的收購者而言,它們的價格似乎有點昂貴了。
Computer Sciences Corp.(CSC)的總部位於加州El Segundo,當前的市值約為65.8億美元。Affiliated Computer Systems Inc.(ACS)的總部位於達拉斯,當前的市值約為42.7億美元。Perot Systems Corp.(PER)的總部位於得州Plano,相對而言也是個較為廉價的選擇,市值只有大約17.1億美元,但是該公司近25%的股權是控制在Perot Investments手中。
Bernstein Research分析師薩科納吉(Toni Sacconaghi)在近期的一份研究報告當中指出,其實,IBM也是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收購,才使得自己的營收結構發生根本變化的。
「從1997年至今,IBM已經將其軟體及服務部分的營收在總營收中的比重從46%一直提升到了78%。」他補充道,從2002年以來,IBM總計完成了七十八次收購,收購了七十五家軟體和服務公司。與此同時,他們也逐漸放棄了硬碟機部門和個人電腦業務。
豪賭
分析師們還在不斷對未來的各種可能性進行著推測,現在看來,對於戴爾而言,大多數理念都意味著巨大的風險。
庫馬爾在上個月的一篇研究報告當中指出,戴爾(DELL)和Palm Inc.(PALM)之間其實也存在潛在的匹配性。Palm是一個具有高度可能性的轉折故事,而戴爾的製造效率非常可觀,假如Palm希望迅速擴大其新的Pre智能電話的生產規模,他們的結合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毋庸贅言,對於戴爾而言,這一做法顯然比他們自己獨立動手開發智能電話要來得合理——畢竟,戴爾迄今為止的歷史證明,他們所能夠取得成功的產品,最小的也只是上網本——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沒有障礙,最大的潛在障礙之一就是,Palm的首席執行官魯賓斯坦(Jon Rubinstein)顯然更可能選擇離去,而不是向戴爾低頭。
Bernstein的薩科納吉認為,至少戴爾的確應該參與到行業整合當中。在研究報告當中,薩科納吉大膽地建議戴爾考慮收購宏基(ACEIY),這家成功的台灣電腦廠商已經「偷走」了戴爾的不少市場份額。問題在於,對於戴爾而言,宏基很可能是太大了。目前,宏基是全球第三大個人電腦製造商,排名戴爾之後,2008年的營收達到了166.5億美元。
薩科納吉補充道,「不過,這樣的一個交易在整合面的確是頗有挑戰性的,而且很可能會轉移管理層的精力,讓他們無法再專注於尋求轉折點的努力。」
舊金山購併研究及諮詢公司451 Group的分析師巴爾塔扎(Henry Baltazar)認為,GlassHouse Technologies也可能會成為戴爾的獵物。這是一家麻省Framingham的基礎設施諮詢公司,戴爾是其投資方之一。三月間,該公司取消了初始股上市計劃。
下週,戴爾將在奧斯汀舉行一次分析師會議,屆時與會分析師將從戴爾高層那裡得到更多的線索,更好地瞭解他們的策略。人們都密切關注著,尤其是這家科技巨頭過去十年都甚少購併舉措。在投資者看來,戴爾的決定就是他們前進方向的最好昭示,公司的股東們也在盼望他們重歸成長軌道。
(本文作者:Therese Polet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