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diant 發達集團專員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06-01 16:28
中國製造業的不良製造
中國製造業的不良製造
來自中國的有毒嬰兒奶粉、受污染的寵物食品、危險的玩具令人質疑這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的國家的製造標準。為中國製造業辯解的辯辭說,生產如此增長,隨著而來的問題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至少在短期內如此。
而且,可以說中國正經歷日本戰後發展期間或美國19世紀末製造業繁榮時期發生的同樣的品質週期——只不過中國所處的環境比當時更加嚴格。
對於這兩種評論,米德勒(Paul Midler)在《中國的不良製造(Poorly Made in China)》作出回應。米德勒能說流利的中文,在2001年的時候到中國去,為越來越多的西方在華投資企業提供諮詢服務。
那些公司曾經在歐美工廠生產的業務如今已經轉包給廣州周邊的新興工業區。他去中國的時候正值一個完美的時期。開展業務相關的普通問題,例如獲得客戶或者提供有價值的建議之類的問題難不倒米德勒,他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方,並從中獲益。
米德勒大部分的工作在應對他所謂的“品質凋零(quality fade)”。中國工廠把無利可圖的合同變成有利可圖的關係。他所見的生產週期與持續改善的理論模式相反。
在解決初期問題以及生產出符合標準的產品之後,工廠內部的創新轉向削減成本,削減成本的方式令人討厭,甚至是危險的。包裝要減價,化學配方要更改,衛生標準縮減等等。產品水準持續降低。
來自各國的、有強烈知識產權意識的、有創新產品的客戶拿到了有利的製造價格,但這只是因為工廠後來可以把冒牌貨直接賣給那些忽視專利權和商標權的國家。米德勒表示,這是工廠的一種套利行為。
對付品質打折產品的第一道防線是工廠的客戶,即進口商。當他們開始懷疑中國製造“夥伴”並希望了解情況的時候,他們就特別渴望在中國找到像米德勒這樣的人。這表明他們需要資訊。
但是,米德勒發現,他們過分挑剔。當懷疑變成事實,他們往往變得不愉快——解決問題的成本昂貴,而且有破壞性,他們為此感到難過;然而,合謀兜售一種危險的產品又十分恐怖。如果消費者無法識破這些問題,情況尤其如此。在某種程度上,最好不知情。
意識到這些情況後,西方零售商越來越多的使用外面的實驗室監測中國產品。但米德勒認為,這往往也是形式高於功能,因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就好像運動員使用增進成績的方法時,會有少數人被抓到,但比較聰明的運動員卻使用尚未列入違禁名單的產品,保持領先。
當然,一棍子打死所有中國企業的做法有失公平。少數企業的品質獲得國際認可,但這種認可讓企業自身付出代價,因為隨之而來的是不受歡迎的審查。
當米德勒目睹中國大型現代企業把工作外包出去(哪怕這樣意味著放棄規模經濟的生產利益)的時候,這種奇怪的情況變得明顯。小工廠更容易躲過環境管制以及產品及工人的安全標準。
清理這個爛攤子的明顯辦法就是通過更加廣泛的披露,但由誰披露呢?中國媒體有時候會披露,但它往往受控制。米德勒表示,很多生產問題在當地製造業圈子內是眾所週知的事情,但相互勾結的情況猖獗,而且在中國,告密沒有什麼好處。
處於米德勒位置上的多數人做夢也不會想到揭發他們所看到的東西,而且很多測試實驗室通過隱藏而不是揭發它們所測試的東西來保護自己的名聲。因此,如果米德勒的觀點沒錯,主要的揭發源將以最糟糕的方式呈現——購買中國產品的消費者只能用自身的體驗來發現它們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