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奈諾 發達集團副董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9-15 08:59

滬港通夯,外資轉進中概、金融股

【時報-台北電】滬港通魅力驚人,不但對台股造成資金排擠效應,且加快國際資金由科技股轉進與滬港股市連動性較高的中概與金融股腳步。
瑞信證券等外資指出,隨著中國大陸GDP成長率與金融業壞帳率底部已過,評估這波中概與金融股的外資買盤還未達滿足點。
科技股遭逢近期第二波獲利了結賣壓,加上滬港通造吸金效應,上周五台股再度重挫99點收9,223點,成交量仍低迷僅802億元,國際資金在現貨賣超縮小至45億元,但期貨淨空單部位高達16,967口,顯示態度仍保守,且資金由科技股轉至金融與中概股的趨勢頗明顯。
美系外資券商主管指出,若滬港通效應有利於滬港股市的邏輯是對的,那麼,對於不想撤出台股的國際資金而言,買進與滬港股市連動性較高的中概與金融股是不錯的選擇,加上市場瀰漫著一股獲利了結蘋果概念股氛圍,更加速此一操作的執行。
瑞信證券台股策略分析師許忠維指出,今年以來台股獲利預估值調升主要來自於科技股,但預料已屆高點,接下來將由金融等非科技股接棒演出,加上大陸GDP成長率與金融業壞帳率已約在2至3個月前觸底,主客觀因素都有利於金融與中概股後市。
據許忠維統計分析,大陸GDP成長率不但與非科技股股價走勢呈現正相關,且通常領先非科技股獲利調升週期3至4個月,也就是說,如果大陸GDP成長率最壞情況已過,接下來將可看到非科技股獲利調升動能開始加溫,如水泥族群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至於金融股,許忠維認為,原本外界預期大陸金融體系壞帳率將飆高到5~6%,但實際情況僅2%左右,讓今年初許多擔心大陸金融體系壞帳、而對買進台灣金融股心有忌憚的國際機構投資人回頭,此外,外匯放款與手續費收入推升獲利也是主因。
許忠維統計,目前外資持有台灣金融市值比重約10.2%,僅略高於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的平均值10%,整體而言「買得不算多、也不算少」,因此,若滬港通效應持續發酵,加上市場還在等待iPhone6/iPhone6 Plus實際銷售狀況、再決定是否回補相關零組件,金融與中概股應該還沒買夠。(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張志榮/台北報導)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