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墾丁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03-15 13:20

股海戰國策》克魯曼的1873年

股海戰國策》克魯曼的1873年
【經濟日報╱陳忠瑞】 2009.03.15 03:28 am
自2007年底開始的金融海嘯,已摧殘全球逾15個月,隨華爾街投資銀行不支,最大保險公司AIG數度求援實質國有化,汽車工業傾頹,就連道瓊百年優等生奇異也受波及,所有經濟學家都認為此波是二次大戰後最嚴峻的風暴。
風暴何時結束、景氣何時復甦成為世人最關心的問題,經濟學家如同手握水晶球探視未來的預言家,紛紛提出不同的觀點,包括末日經濟學家Roubini、哈佛大學Shiller、大摩Steven Roach等鐵嘴,大都認為此波風暴將延續至2010至2011年(即三至四年);但新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認為,與目前衰退最相近的例子,不是父親或祖父輩所經歷的,而是19世紀玄祖父輩的經歷,當時欠缺完整的經濟數據,華爾街道瓊指數尚未建立,但也引發筆者的好奇心欲一探究竟。
美國建國200多年來金融風暴不斷重演,獨立戰爭結束後國債大增,債券泡沫瓦解,1792年首度發生金融危機,第一任財政部長漢米爾頓出面救火平息危機;18世紀工業革命的創新,也帶來經濟學家熊彼得所謂經濟循環的原因,美國國家經濟統計局所記錄的景氣循環,始於150年前的1857年;1873年10月至1879年3月共五年四個月是美國史上最長的衰退期,三年後自1882年3月至1885年5月又發生三年二個月美國第三長的衰退期,兩次時間接近的衰退串連出克魯曼所說的玄祖父衰退期。1907年再度發生嚴重的銀行擠兌風暴,最後由當時金融鉅子J.P. Morgan號召籌資挹注遭擠兌的銀行,也間接摧生美國聯準會,成為日後美國金融政策的主管機關。
經濟學家稱1930年代為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對1873年則稱為長蕭條(Long Depression)。長蕭條發生之前,美國經歷了南北戰爭,支持種族隔離政策的南方政府被打敗,重建時期刺激經濟發展,工業革命催化景氣膨脹,美國迅速成為世上最富有的國家,包括煉油業、採礦業、鐵路業之壯大,促使壟斷組織及投機行為的出現。
尤其是美國內戰後,從1866年至1873年共建造3,500英里鐵路,過度建設與過度資本投入造成鐵路泡沫,美國總統格蘭特(U. Grant)在1873年批准了貨幣法案(Coinage Act of 1873),從原本的金銀雙本位制度,變成金本位制度,銀價因此大跌,造成貨幣供給快速緊縮;許多過度槓桿投資在鐵路債券的銀行大量損失,其中位於費城的Jay Cooke Bank倒閉,紐約股市因而從9月20日開始休市十天,美國364家中的鐵路公司有89家破產,兩年內1萬8,000家公司關門,工廠大量解僱勞工,房地產價格狂跌,公司獲利緊縮,失業率於1876年飆到14%,鐵路工人在1877年大罷工,使景氣雪上加霜;同時眾議院提出30多項法案反對托拉斯成形,最終於1890年通過反托拉斯法,美國政府曾為了阻止托拉斯控制黃金,大量釋出黃金準備,金價狂跌造成投機客大虧。
根據回溯的經濟成長率資料,美國1872年的GDP為21.8%,1873與1874年收縮至1.0%及負1.3%,當時處於內戰後的重建時期,就如50、60年代生龍活虎的台灣,GDP從二位數成長驟降至負成長,顯示當時經濟蕭條的慘狀。
當時還是世界重心的歐洲在德法戰後,德國首相俾斯麥拿法國戰爭賠償金大量建設,1873年5月9日維也納股市崩盤,再也無法支撐錯誤的過度擴張,德國鐵路王國Bethel Henry Strousberg倒閉,從維也納、柏林、巴黎、倫敦到紐約,貨幣緊縮戳破泡沫,歐美陷入長期蕭條。美國最終脫離蕭條竟然是依賴農業,因為歐洲發生大饑荒,美國恰好穀物大豐收,使當時最大就業市場的農業得以帶領美國邁向復甦。
看看這些19世紀長蕭條的片段紀錄,蕭條前必有泡沫是經濟史的不滅定律,而泡沫起因也是因貪婪而過度投資、槓桿,金融體系隨之崩解,失業潮、倒閉潮也成必然宿命,但19世紀沒有凱因斯,也沒有傅立曼,更沒有聯準會。漫長的蕭條歲月裡,政府幾乎沒有政策,而今日各國政府財政、貨幣政策齊出,筆者相信復甦的春燕一定提前報到。
(作者以總體經濟深厚底子,成功躲過2000年科技泡沫及2007年金融海嘯兩大股災,現任台壽保顧問,曾任元大投顧總經理,部落格:www.wretch.cc/blog/jrc3939)
【2009/03/15 經濟日報】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