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蔡 禁止登錄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1-03-10 09:59

無線技術為矽谷注入新機會

電子工程專輯20110310
長期以來,包括個人電腦(PC)、電腦網路與數據通訊等產業一直是帶動矽谷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同時也孕育了不計其數的技術公司在此或向海外發展。接著,著重於蜂巢式網路的無線通訊於焉興起,並迅速成為成長潛力超越PC的唯一市場。而今,隨著全球智慧手機銷售營收超越PC市場,矽谷儼然成為重要的無線領域重鎮;同樣地,芬蘭的埃斯波(Espoo)以及瑞典的希斯塔(Kista)等高科技園區也早已籠罩在無線的天空下。
在此變化背後隱含著幾項重要趨勢:無線產業的成熟發展使得對於硬體的關注轉移至軟體、數據流量超越語音串流佔據了大部份的行動網路,以及消費者對於行動性永無止境的渴望──而智慧手機的開發,更加速這些趨勢的發展。此外,由於行動網路對於數據解決方案的需求增加,矽谷開始體認其正位於行動軟體變革的中心位置。
1990年代早期推出第一個數位蜂巢式網路時所關注焦點在於硬體,當時行動業者以開關電路連結的方式傳送語音通話。由於當時的覆蓋範圍是一大問題,因而必須透過大型蜂巢式基地台(macrocell)的部署,以便儘可能地為最多的用戶提供服務。手機在當時並不普及,因此除了在尖峰的通勤時段外,傳輸容量從來不成問題。除了每月必須負擔高昂的通話費以外,用戶一般的抱怨是在網路覆蓋範圍外所造成的斷訊情況。
第三代行動通訊技術(3G)出現後,業界關注的焦點從硬體轉移至軟體──特別是手機應用。那些曾經追求最新最酷手機型號的消費者現在開始吵著手機必須配備最新且‘最酷炫的應用程式’。電信業者開始部署更小、成本更低的微型蜂巢式基地台(microcell)、超微型蜂巢式基地台(picocell)或甚至毫微微蜂巢式基地台(femtocell)等基礎設施,並努力於提供足夠的傳輸容量以因應不斷成長的資料量需求。隨著數據流量取代語音串流的重要性,網路開始轉向採用封包交換的方式來進行數據傳輸。不過,用戶至今依然抱怨斷訊的問題,只是現在的問題癥結在於容量,而非覆蓋範圍,因為行動網路上的數據流量已經大幅超越語音串流的負載了。
智慧手機崛起
諾基亞(Nokia)公司在1996年推出的9000 Communicator手機,被譽為是業界出現的第一支智慧手機。然而,有關智慧手機的重要後續發展必須溯及矽谷,因為在此我們看到了Palm Treo以及其後的Danger Hiptop等經典智慧手機相繼出現。在此之際,原以開發電腦為主的蘋果公司(Apple)開始轉型至多媒體領域,先是推出了iPod;接著又跨足無線通訊領域,推出了iPhone,自此該公司就像挖到金礦般的在市場上一路長紅。Apple公司採用iPhone搭配iTunes App Store的業務模式,改寫了市場的遊戲規則,並使該公司得以有效地讓行動用戶擺脫無線業者的控制。去年,蘋果公司並宣稱是世界上最大的行動設備廠商。
接著,Google公司推出了Android作業系統,撼動整個行動領域。矽谷已經成為行動應用開發的樞紐,目前幾乎每一家主要的智慧手機供應商都在此建立了重要的軟體/行動應用開發據點。這些供應商包括了RIM、Sony Ericsson、HP/Palm、摩托羅拉(Motorola)以及微軟(Microsoft)等公司。
智慧手機成為主要驅動力
智慧手機是帶動行動需求的幕後重要推手。“如果我能在網際網路上執行這項功能,我也希望在手機上達到同樣的效果。”因此,我們都想要隨時接取到新資訊、處理金融交易、即時收發E-mail,以及與朋友們隨時保持聯繫,甚至是透過定位服務隨時更新所在位置。以網路為基礎的服務背後存在的基礎架構已擴展至包括行動服務,而矽谷很自然地就成為無線生態系統中許多主要廠商的重要基地。除了Apple (iPhone、iPad和AppStore)和 Google (Android OS和行動廣告)以外,還包括了Getjar(AppStore)、Device Anywhere (網路測試)、InnoPath (行動設備管理)、Adobe (行動版Flash)、mBlox (行動交易)、Facebook和Twitter等。
隨著關注焦點從行動語音流量轉移到行動數據流量,網路業者正經歷著和電信業者在十年前網路泡沫化時所面臨的相同挑戰。行動業者開始借用資料中心的概念來解決這些問題,針對最佳化負載、快取和策略執行等各方面積極部署最新的解決方案。包括思科(Cisco)、瞻博網路(Juniper)和F5 Networks等公司已自無線網路基礎設施業務中取得了大量的營收。當談到矽谷在網路方面的重要性,當然也不能漏掉主要的基礎設備供應商:易利信(Ericsson)最近調派該公司CTO Hakan Eriksson至舊金山灣區(Bay Area)帶領新的無線IP部門、Nokia公司CTO Rich Green駐守於Palo Alto,而華為(Huawei)也將其美國研發部門搬到了加州聖克拉拉(Santa Clara)。
隨著新興廠商推出一代又一代的無線技術,帶來了可實現各種可能性的晶片。究其根源,矽谷可說是孕育出這許多主要無線晶片供應商的搖籃:如博通(Broadcom)、Marvell、英特爾(Intel;最近還收購了英飛凌的無線解決方案部門)、Nvidia,以及日前收購Atheros以進一步強化其市場地位的高通(Qualcomm)公司。此外,對於智慧手機所要求的許多週邊功能也必須仰賴矽谷業已建立的IC技術。如OmniVision和Aptina Imaging提供CMOS相機感測器;InvenSense (陀螺儀)和Memsic (加速度計、磁力計)提供實現定位服務所需的MEMS動作感測技術;而Atheros、博通和CSR (日前收購SiRF Technology)則提供GPS與藍牙晶片。
矽谷的另一個特點在於其十分接近無線社群。全球許多無線相關業者都在矽谷或附近展開相關技術活動或投資據點,這樣的情形每天都在增加中。除了美國本土的AT&T、Verizon和Sprint等電信業者以外,在此還能輕鬆地接洽到沃達豐(Vodafone)、Swisscom、Deutsche Telekom、TeliaSonera、Orange Labs/France Telecom、Bouygues Telecom、SK Telecom、LG Telecom、SingTel、KDDI、Softbank、NTT DoCoMo、中國移動(China Mobile)和中國聯通(China Unicom)等來自世界各國的主要電信業者。除了矽谷以外,沒有任何地方能夠像這裡一樣提供了與許多無線廠商面對面接觸的機會。
創投業者看好無線‘錢’景
矽谷的創投生態系統已經孕育了好幾代的新科技公司。許多一線的創投公司均將無線技術視為最主要的投資重點,目前至少就有一項資金是專為投資於無線領域而設置的──在矽谷附近Saratoga成立辦公室的北歐Nexit Ventures公司。其它還有一些專款則鎖定於應用開發社群:如美國創投公司Kleiner Perkins的iFund專款已增資至2億美元、RIM投資了1.5億美元於Blackberry Partners Fund,而Andreesen-Horowitz撥款6.5億美元資金瞄準了行動商機。專為開發人員提供的各種開發人員競賽(Developer Challenge)與獎金也從未曾少過,期望能積極尋找並發掘下一個重大的行動應用。這包括Google千萬美元的Developer Challenge,以及Nokia的千萬美元OVI等應用開發競賽。
許多全球無線業者在此成立的分公司支持策略性投資基金,包括DoCoMo Capital、SingTel、Vodafone Ventures、SK Telecom Ventures、LG Innovation Ventures、KDDI與T-Ventures。此外,這裡還有許多企業挹注的策略基金,包括Nokia Growth Partners、Motorola Ventures、Intel Capital與Qualcomm Ventures。這些資金催生了許許多多的新興公司,因此,這裡會有這麼多無線領域的廠商與活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行動軟體應用的崛起、行動數據流量的增加,以及消費者對於行動性永無止境的需求,使得矽谷似乎已成為無線的代名詞。讓矽谷引以為傲的是它擁有一個涵蓋整個無線產業鏈的完整生態系統。隨著業界邁向LTE與全IP核心的行動網路等下一代技術,許許多多的行動正來自於矽谷!
編譯:Susan Hong
(參考原文: Silicon Valley's rise in wireless,by Randall Fahey)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