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貓 發達集團副處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4-05 04:18
戰略性產業 遷徙潮正展開
2010-04-05 旺報 【丁學文/中星資本、上海槃石合夥人】
與十多年前第一輪製造業轉移不同的是,這次遷徙的產業歷來均被視為戰略性產業,日韓企業大舉在先進製造領域投資大陸。在防止技術外洩問題上,發達國家態度正變得越來越務實。我認為,由金融危機引發的不同地區之間貨幣價格的變化,才是重要原因。
新聞說
「國土資源部副司長冷宏志:物業稅試點即將展開」,3月29日《新民晚報》報導;「新年伊始,深圳開展全覆蓋式房地產市場大整治--試點實徵物業稅準備好了嗎?」,3月30日《東方早報》報導。
台灣觀點
遏制高房價,是2010年百姓最希望政府解決的民生大事。使出物業稅這一撒手,百姓的新年願望能實現嗎?
中國房價如此瘋狂,其實是幕後有黑手操控:開發商非法預售、發佈虛假廣告、囤積房源;房地產經紀機構欺詐客戶、房地產估價機構出具虛假估價報告等違法違規與投機炒作、擾亂市場的行為。
其實,物業稅在中國開徵障礙重重。深圳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國世平表示,物業稅開徵不是簡單的稅費改革,涉及土地使用制度、市場調控手段、住宅建設方式等多方面。房產如何評估、針對哪些物業開徵、稅費比例、政府該如何徵收、該稅收最後用於何處等等,都很複雜。
但我們都知道,目前中國過度依賴土地支撐的城鎮化,事實上已不可持續。一些地方在土地生財的利益驅動下,盲目拉大建設框架,土地利用粗放,所以我倒覺得這次房地產的宏觀調控,我看中國政府是玩真的 。台灣有很多房地產商及金融業者,滿腦子壞,一心一意鼓吹大陸熱,要客戶壓寶中國房地產業,其中的邏輯令人不敢茍同。
新聞說
「中國金融改革面臨的八個問題」,3月16日《上海金融報》報導;「金融改革是中國經濟的瓶頸」,3月24日《第一財經日報》 報導。大多數中國金融市場的參與者都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前景表示樂觀。不過,這種樂觀基於一個重要的假設,那就是,中國能否在未來數年內繼續改善其金融體系。
台灣觀點
仔細觀察內地,會發現各地政府越來越重視金融產業發展,紛紛整合本地金融資源,傾注全力打造總部在本地、全國發展的金融機構。甚至打造統一的融資平台,將地方行政事業單位、基礎設施建設,和國資委所屬單位的存貸款等納入其中,統一對外。這種一窩蜂搶金融中心的現象其實是很不理智的。
特別是2009年中國房地產業再次迅速升溫,這期間銀行的住房貸款也快速擴張,與房價上漲起到了交互影響作用。但我擔心,各級政府熱衷於發展房地產,從而擴大土地資源收入,因而在政策層面鼓勵高檔房地產的投資。這吸引了大量社會資金甚至國際資本流入房地產,由此帶來越來越奇怪的假性金融發展,這是十分危險的。大陸銀行體系的現代化目前仍存在一些大挑戰,包括提高資本充足率、改善公司治理、處置不良貸款,以及最重要的是,避免產生新的不良貸款。這些都是隱而不見的問題!
要實現健康的金融體系和有效的資本市場,就需要有透明度、各種國際會計準則和強有力的監管結構及類金融機構的發展,並且減少對銀行的依賴。而金融人才的儲備更是中國未來五年最迫切的發展瓶頸。所以我說:「金融金融,買空賣空,小心地震,一切成空。」
新聞說
「東莞玩具業升級路線圖」,3月28日《21世紀經濟報導》;「日韓製造業第二波遷徙」,3月26日《經濟觀察報》報導。金融危機造成不同貨幣區的貨幣價格大幅變動,也正加速以日韓為代表的製造產業向大陸轉移。
台灣觀點
今年以來,日韓以及台灣地區電子企業在大陸投資頻繁。僅在液晶面板領域,總投資額就有上百億美金。與十多年前第一輪製造業轉移不同的是,此次遷徙的產業歷來均被視為戰略性產業。為了維持技術先進性和產業競爭優勢,日韓及台灣對相關產業海外投資均有較為嚴格的限制。如今,日韓企業一改往日的保守風格,大舉在先進製造領域投資大陸,這些企業背後的商業邏輯究竟是什麼?
在防止技術外洩問題上,發達國家態度正變得越來越務實。不過,不擔心技術外洩只是表面原因,由金融危機引發的貨幣價格的變化,才是造成日韓產業加速向大陸轉移的重要原因。
亞洲先進製造業加速轉移對大陸產業界帶來的首要影響便是產能過剩問題。目前公佈的投資計畫在兩年後投產的話,勢必引起國內市場的供大於求。一種觀點認為,本輪產業轉移從表面上看,日韓企業放鬆了技術管制,紛紛將先進製造業轉移至大陸,對大陸落後的產業是個良機。但事實上,在我看來,本輪產業遷徙潮仍然沿襲了市場換技術的思路。
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中國的認識是清醒的。從中期層面看,市場換技術的邏輯可能存在問題,但從宏觀角度,大量生產線的引入有助於人民幣國際化,只有人民幣在國際上地位的提升,中國才可能有更多的錢投入研發,從而提升研發實力。
這從一些東莞玩具業的變化可以看得很清楚,他們開始同時與數家內容商進行玩具開放的預授權合作,並且進一步滲透了上游內容產業。大家要注意,中國製造業的模式已經開始改變了。這種產業思維的進化,無論緊抱中國的馬政府、傻傻的台灣投資人或企業家,若不反思、不作為,必將為洪流吞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