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曾8858 發達集團執行長
-
來源:房產
發佈於 2015-12-30 12:09
公宅是產業試驗場? 應以需求為依歸
【住展房屋網/台北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與前台北市長黃大洲、前營建署長黃南淵,就公共住宅政策交換意見。柯市長指出,既然公宅為政府出資興建,就必需有引導台灣產業的功能,因此市府願意增加3-5%的公宅費用,來打造智慧宅、智慧社區,提供台灣ICT產業發展的空間。
柯文哲並強調,產業的實驗對先進社會而言很重要,不試永遠沒機會;力推智慧社區的副市長林欽榮也指出,2萬戶智慧公宅社區,將可帶來高達23億元的產值,可見市府對於公宅智慧化的推動頗具信心。
對此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公共住宅智慧化是城市演進的潮流,市府有心往此目標發展值得肯定,但智慧化的成功與否的關鍵,不是導入了多少產業與設備,而在於有多少需求被滿足、有多少服務被落實。
住宅、社區智慧化早已不是新鮮事,多年前許多建商便以此為訴求替自家建案加分,但就住展房屋網企研室了解,其實住戶、消費者與使用者對於所謂的智慧居家、智慧社區,接受度並不如想像中的高,原因為何?
原因來自業者多半將智能設備、智慧社區當成噱頭,並未根據住戶需求提供相對應的服務,使智慧居家徒具產品設備,而無實質的應用內涵,以致智慧生活淪為口號;這樣的情況值得官方借鏡,假如只是一味導入產業,表相看來或許新穎前衛,但若這些產業設備不符合住戶需求,無法提供實質的服務滿足,則一切都毫無意義。
以高齡者為主體的公宅社區為例,住戶活動範圍就在附近,因此智慧汽、機車的需求就不高,反而簡單的輪椅租借更能滿足住戶所需,這時推動智慧交通的意義就不大,還不如發展智慧化的輪椅租借體系有價值。
故住展房屋網企研室建議北市府,應將公宅社區為產業試驗場的定位稍作調整,改以『服務的整合地』為目標,了解民眾/住戶需要什麼服務後,再根據這些所需的服務內容召集相關產業供應所求,這樣才能帶給民眾對大的滿足,也有助拉近產業生產端與消費使用端的認知差異與距離,達到事半功倍之效。